初唐四傑,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隋朝末年的王績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詩文,活躍在詩壇上,他的詩不帶一點兒脂粉氣,善於以樸素自然的語言來表現生活和情感,情意真摯。

在王績之後,唐代詩壇上最出名的就是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簡稱“王楊盧駱”。

初唐四傑力求擺脫宋齊梁陳以來的靡靡之風,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範圍,擴大了詩歌的題材範圍,離別、懷鄉、邊塞、軍旅、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等都成為了他們歌詠的內容,借詩言志,表達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鬱不得志的感慨,推動了詩歌創作向健康方向發展,使樂府詩呈現出繁榮的局面,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詩篇。

初唐四傑,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初唐四傑

英年早逝的王勃

王勃字子安,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六歲就能寫詩文,人稱神童,十四歲就才華顯露,盛名在外,成為初唐四傑之一。

公元672年,十六歲的王勃就被太常伯劉祥道推薦到朝廷任職,裴行儉和李敬玄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數次召用他。

可是他不願意朝廷因為他的文才而任用他,就上表言志。

結果惹惱了裴行儉,怒斥他:“才名有之,爵祿蓋寡”,對他棄而不用。

一年後,雖然朝廷下詔王勃官復原職,但是他決定棄官為民,專心創作,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作品。

公元676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裡他留下了傳世名篇《滕王閣序》。

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與黃鶴樓、岳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緊鄰贛江之濱。

因為有了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

接著王勃繼續南下,第二年秋天到達廣州,由廣州渡海遠赴交趾,不幸溺水而死,享年二十七歲。

初唐四傑,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初唐四傑

以邊塞征戰詩聞名的楊炯

楊炯做過盈川令,世稱楊盈川,弘農華陰(今陝西)人。楊炯十歲參加了童子舉,第二年就待制弘文館,也算得上少年成才。

但是初唐四傑都是“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四人中,僅楊炯官至縣令,這種人生經歷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思想性格和文學風格。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

其中《戰城南》是漢樂府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戰爭題材的詩歌。表現了詩人們從戎入幕,效力邊關,博取功名的野心抱負。

楊炯存世作品有《盈川集》13卷,其中《從軍行》被選入了語文課本。

初唐四傑,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初唐四傑

命運坎坷的盧照鄰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年少的時候拜曹憲、王義芳為師,學習小學以及經史,他學問廣博,出口成章,少年成名。

公元654年,盧照鄰出任鄧王李裕府典籤,非常受鄧王的器重,鄧王常常當著別人的面誇獎他“這就是我的‘司馬相如’”。

後來盧照鄰由於政治牽連遭受橫禍被打入監獄,幸好好朋友極力營救,才倖免於難。

可惜得了中風,只得在長安太白山療養,但是沒想到吃丹藥中毒,手腳殘疾。

病中寫下《病梨樹賦》,寫下了“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這一句。

後來他遷居到陽翟具茨山下,買下田園數十畝,開鑿水渠,環繞住宅,打算死後葬在這裡。

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他終於自投潁水而死,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擅長寫詩,尤其擅長寫七言歌行,對推動七言古詩的發展有貢獻。

他的代表作有《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豔,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四傑,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初唐四傑

七歲成詩的神童駱賓王

駱賓王字觀光,今浙江義烏人。初唐四傑中最富才情的就是傳奇人物駱賓王。

據說駱賓王七歲時,有一次和家人漫步池邊,看見一群大白鵝在池水中暢遊,有人就指著池水中的白鵝要他賦詩一首。

誰知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結果博得一片喝彩,人們都稱他為“神童”。

在初唐四傑中,駱賓王閱歷最廣,他的詩很多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作,流傳後世。

公元679年,駱賓王由長安主簿入朝擔任御史吏時,正值武則天當政,駱賓王多次上書諷諫,得罪入獄,赦免後擔任臨海縣丞,所以後人又叫他駱臨海。

公元684年九月,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當時是徐敬業的幕僚,負責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

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全歷史》《中國通史》《中華上下五千年》《二十五史歷史故事》。

宣告:想要了解更多故事,請向原作者購買原版圖書;相關圖片資料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