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桓溫三次北伐,聲勢浩大,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桓溫北伐的目的和動機不純。

桓溫籌集兵力,進行北伐,其主要目的是想建功立業,以自己的功業來威逼東晉朝廷,讓東晉朝廷把朝政大權託付給自己。

為何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因此,桓溫只要取得一些戰績,就有返回建康,接掌朝廷權柄的念頭。

第一次北伐前秦的時候,前期取得了勝利;晉軍的勝利在關中地區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關中父老都對桓溫寄予了極高的期望,大家都希望桓溫立刻率軍進逼長安。可是,桓溫卻停止了進軍步伐,一直逗留不前。於是,關中百姓的心漸漸地冷卻了。

當時,才能堪比諸葛亮的王猛正在當地隱居,他就去見桓溫,兩人聊了一些政務軍務。自然,謀略出眾的王猛使得桓溫大為佩服。於是,桓溫就向王猛請教:“我奉天子之命,領十萬大軍進入關中,為百姓滅除殘賊,而秦中豪傑不起而響應,這是什麼緣故?””

王猛回答說:“您不遠數千裡,深入敵境,現在長安近在咫尺而不渡浦水,百姓不瞭解您的用意,所以不敢響應。”

為何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王猛認為桓溫應該渡過灞水,兵鋒直逼長安,王猛更以為桓溫不急攻長安是另有用意。那麼,桓溫的用意何在呢,原來桓溫北伐的目的只是向朝廷示威,作為奪取政權的資本,他並沒有一舉滅秦的決心。

不久,桓溫班師南歸,想讓王猛跟隨自己效力;王猛看透了桓溫,不願回南方,就投奔了苻堅,幹了一番大事業。

2。驕傲自滿,剛愎自用,不聽正確的諫言。

桓溫第二次北伐,打敗了羌族首領姚襄,收復了洛陽,這是大功一件,東晉朝廷給予桓溫很高的賞賜和待遇。因此,桓溫開始自大起來,心中對東晉朝廷有了輕慢之心。

為何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發動第三次北伐的時候,桓溫的參軍郗超仔細分析了軍事形勢,針對大軍糧草輜重全靠水運的情況,提出兩個作戰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全軍直逼鄴城。敵軍如果出戰,可以立即解決;如守城不戰,那麼當此盛夏,百姓散佈田野,盡為國家所有,易水以南勢必全部聽命。

第二個方案,屯兵於開鑿水道的地區,控制運道,等糧草軍需充足之後,到明年夏天再進兵,這是穩妥的做法。

郗超認為現行辦法的危險,說:“照現在的辦法,不能速戰速決,敵人必定竭力拖延到秋冬二季,那時水淺不能通航,北方又冷得早,將士缺乏冬裝,就不僅僅是缺糧的問題了。”

郗超的意見是正確的。可惜的是,桓溫聽不進去了。

3。對手是前燕的名將慕容垂。

為何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桓溫第三次北伐的目標是前燕。此時的前燕雖然內部有問題,但是還沒有達到自相殘殺的地步。名將慕容垂雖然不被前燕皇帝信任,但慕容垂依然請命帶兵去迎擊東晉軍隊。

在慕容垂的面前,晉軍是佔不到多大的便宜的。

4。糧道被截斷,無奈撤兵。

前燕軍隊在名將慕容垂的率領下,頑強阻擊晉軍;慕容垂又從前秦求來了援兵,於是,晉軍不復佔有優勢了。

慕容垂指揮燕軍,屢挫晉軍兵鋒,乘勢進軍切斷了晉軍的運輸糧草的水運渠道。

在此情況下,桓溫一聲長嘆,被迫下令撤軍。

在撤軍途中,用兵老到的慕容垂又率燕軍偷襲,大敗晉軍,晉軍傷亡了3萬多人。

為何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5。東晉朝廷的掣肘,使桓溫屢次北伐的兵力都不佔優勢。

東晉朝廷內部爭奪很是激烈,朝堂上的重臣們擔心桓溫建功立業之後,會篡位自立,所以他們一直都不支援桓溫進行北伐。

桓溫北伐時的軍隊都是他的直屬部隊,東晉其他地方的軍隊都不歸他指揮,他是無權調動的。這就導致桓溫北伐時的兵力不足,使得他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放手進攻。結果就是經常喪失大好良機。

結語:桓溫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就是桓溫與東晉朝廷之間互不信任,雙方明爭暗鬥所造成的;並且,桓溫確實有取代東晉、自己當皇帝的想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