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提及項羽這位歷史人物,很多人對他的評價是有勇無謀,從一開始

“力能扛鼎,九州聞名”的顯赫輝煌,到後來“王霸彭城,裂土封疆”的人生巔峰,再到最後“垓下慘敗,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項羽的人生起點是如此之高,可其結局如此慘淡。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的性格展開了以批判為主的評價,他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一事,更是被很多人看成是婦人之仁式的迂腐,據《三國志·魏書》記載,郭嘉評價項羽“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拂去歷史的塵埃,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究竟是恃勇無謀,還是深思遠慮,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在這件事上給項羽一個公道的評價。

有位史學家曾說過

“看歷史,必須要歷史地看”,這啟示我們在評析歷史事件時要結合具體的歷史情境,而不能以事後諸葛亮式的眼光看待。結合項羽當時所處的客觀情況,筆者認為他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其實是正確的選擇,原因有以下三點:

1.當時劉邦實力遠弱項羽

根據史料記載,鴻門宴發生的時間是在公元前

206

年,那時楚漢雙方的實力情況為:楚佔優勢,而且是絕對優勢。在軍事上,項羽擁有四十萬軍隊,劉邦軍隊僅為十萬,並且楚軍中多精銳部隊,不管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遠超於漢軍。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根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在項羽揮師進逼咸陽時,劉邦最初的打算是:“毋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他想與項羽奮力一搏,以此保住“富十倍天下”的秦地。可楚軍在實力上遠超漢軍,再加上章邯的投降又補充了一部分兵力,楚軍更是錦上添花,項羽“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遂至戲下”,一路上可謂勢如破竹,此時劉邦若奮力抵抗無異於以卵擊石,為了儲存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只有認慫,乖乖地去赴項羽的鴻門宴。

《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在劉邦赴宴之前,范增對項羽進言道“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范增說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劉邦這個人有大前途,項羽應該早點除去以絕後患,分析這段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司馬遷的記載出現了某些文學化的特徵,所謂的“天子之氣”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證明。

從某種程度上說,司馬遷對這段話的記載是一種意識流,因為他寫史書的時候,劉邦早已成了皇帝,所以他就會下意識地判斷其身上存在天子之氣,進而將其安排在了相關的記敘中,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司馬遷對鴻門宴中劉邦的描述上存在一些虛構、誇大的成分,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記敘。

在當時歷史情境中,劉邦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方武裝力量的頭領,在諸多勢力中是極弱的一支,距離成為天子還有十萬八千里之遙,這根本就不會引起項羽強烈的危機感,由此可見當時不具備催促項羽誅殺劉邦的客觀歷史條件。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對項羽而言,當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佔領咸陽。出兵之前,諸將約定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誰佔領咸陽,誰就可以在群雄逐鹿中一枝獨秀,就能夠在地位上超越其他武裝力量,就會在政治上佔據制高點。

項羽舉兵伐秦有著為楚國臣民復仇的動機,眼前秦的滅亡已成定局,他更多的是要考慮滅秦後楚軍的地位問題。在劉邦率先攻破咸陽時,項羽派人報告楚懷王熊心,熊心的答覆為:“按照之前的約定辦”,也就是說楚懷王認同封劉邦為王,這使得項羽陷入了窘境。

如果在鴻門宴上項羽誅殺劉邦,漢軍勢必會奮死抵抗楚軍,雖然他們無法戰勝楚軍,可兩軍對壘會使楚軍進入咸陽的時間被延誤,這將為其他勢力的介入提供便利條件,原本簡單的局面會變得複雜起來,況且劉邦已經退出咸陽城,在實力上對項羽也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在上述歷史條件下,項羽不殺劉邦其實是最佳選擇,這一選擇可以儘快為楚軍爭取政治上的制高點,從而使其具備其他勢力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後來的彭城分封中,項羽敢自封為霸王,除了自身強勁的實力作為保障外,楚軍進入咸陽滅秦也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其他諸侯不得不服。

2.消滅劉邦沒有正當理由

古人做事都講究個名正言順,在秦末群雄逐鹿的舞臺上更是如此。雖然在亂世中完全可以憑藉手中的實力做一些令人詬病的事情,例如毫無理由地消滅掉一個人,可這類行為還是少做甚至不做為好,因為這會成為其他勢力進行攻擊的把柄,也會使自己的名聲變爛,從而失去人心,鴻門宴上項羽消滅劉邦是缺乏正當理由的。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首先,劉邦雖然先攻破咸陽,可是他

“秋毫無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庫”,也就是說他的軍隊沒有對咸陽城產生任何實質性的舉動,當項羽帶兵氣勢洶洶而來時,漢軍早已退出了咸陽城,擺出了一副拱手相讓的姿態,項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該地。

本來項羽惱怒的是劉邦率先進入咸陽城,擔心他稱王於關中,從而在地位上超過自己,但此時人家已經拱手相讓了,項羽最初的惱怒和擔憂也隨之煙消雲散。

儘管范增以謀士的眼光分析劉邦“其志不在小”,並進一步建議項羽應該迅速除掉,但劉邦自起兵反秦到赴鴻門宴這一時間段內沒有做出過任何稱王稱霸的舉動,即便他心中藏有執掌天下之志,項羽在現實中也抓不到他任何把柄,項羽若想殺他,只能以“莫須有”的罪名,這會令天下人恥笑,這也是為貴族出身的項羽所不恥的行為,他根本就不能做出背離自己人生價值取向的舉動。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其次,根據《史記

·項羽本紀》的記載,劉邦只是“從百餘騎來見項王”,沒有帶任何武將護衛左右,更沒有調兵進行防備,當時劉邦內心的真實活動我們不得而知,但由他的現實行動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項羽是信任的。在宴會正式開始之前,劉邦對項羽說道“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其實咸陽是劉邦一手攻下的,可他卻說是自己和項羽共同努力的結果,並且表示自己根本就沒有先入關的打算,來見項羽就是為了說明這一點,這句話直接把雙方之間的矛盾挑明瞭,並公開表示出了讓步,在言語上給足了項羽面子。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隨後劉邦又進言道:“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他認為自己與項羽產生矛盾的原因在於小人的挑撥,這是在公開維護項羽的名聲。總而言之,凡是有利於項羽的話,劉邦都說了,而且在行動上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懇,項羽是找不到理由消滅他的。

最後,劉邦和項羽在名義是平行關係,並不是從屬關係。秦末大起義風起雲湧,各路勢力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在起義勢力的發展問題上,楚南公評析道: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擁立王族後裔對起義勢力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把原本離散的武裝勢力聚集到一起,從而將反秦鬥爭進行到底,楚國王族後裔熊心被推倒了歷史舞臺上,各方勢力聯合擁立其為楚懷王。儘管熊心在某種程度上是項羽的傀儡,但這面旗是不能倒的,在具體的行動上,項羽是要顧及到熊心的影響力的。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在謀劃反秦大業時,諸方勢力從屬於熊心,彼此間在名義上是平行關係,換而言之,項羽若想誅殺劉邦,他需要得到熊心的同意,但熊心是維護劉邦的,如果項羽自作主張行事,就等於公開宣佈自己根本沒把熊心放在眼裡,這面聚集各方勢力的大旗也會隨之倒塌,諸侯間原本鬆散的聯盟將會分崩離析,這對項羽的反秦事業而言是極其不利的。

3.留下劉邦可以維護自己

在亂世中立足,最重要的是區分敵我,即: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敵人,哪些是可以依靠的朋友,哪些又是關鍵時刻能夠爭取的中間勢力,結合鴻門宴發生的歷史背景可知:劉邦當時對項羽而言其實就是中間勢力,儘管兩方間有矛盾,但是並沒有上升到不可調和的敵對程度。

秦末諸方起義勢力間錯綜複雜、相互掣肘,誰也無法預料自己會與另外的勢力產生怎樣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爭取團結以備不時之需就成了關鍵。而且當時劉邦的勢力尚弱,項羽可以讓其在關鍵時刻充當

“炮灰”一般的角色,歷史證明,項羽確實恰到好處的讓劉邦為自己充當了一次炮灰。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項羽在彭城自立為霸王后,儘管還有個楚懷王熊心在,但他已經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了,他對諸侯展開了逐一的分封,

“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劉邦所得的封地位置偏遠,而且存在大量的蠻荒未開化之地,這對劉邦而言是不公平的,不過對項羽而言卻是恰到好處的安排。

站在項羽的角度來看分封,他劃分的是全國,就必然存在地域上的好壞之分,偏遠蠻荒的地方自然沒有人願意去,但必須得有人去,把偏遠蠻荒之地分給了誰,就意味著得罪了誰。與劉邦一同受封的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楚將瑕丘、翟王董翳、趙將司馬卬等人,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太好得罪,相比之下,劉邦就成了軟柿子,項羽很快便順利地讓劉邦到封地上任王,成功解決了分封中令他最頭疼的問題,劉邦恰到好處的為項羽充當了一次“炮灰”。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除了預備充當炮灰外,項羽不消滅劉邦也是出於對自己聲譽的維護,本來透過武力震懾強佔劉邦率先攻下的咸陽已經使項羽喪失了道德的制高點,如果他再得寸進尺的消滅劉邦,只會令天下人認為他是個喪心病狂、反覆無常的小人,他的部下以及維護他的諸侯都會因此感到寒心。

在劉邦赴宴前,有個人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個人便是項伯,劉邦的部下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當項伯聽聞有人在項羽面前進言要除掉劉邦後,他趕緊去見張良,張良聽聞訊息後,又直接帶他去見劉邦。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劉邦在關鍵時刻真是個見風使舵的高手,他直接

“與伯約為婚姻”,二人間的距離瞬間拉近了許多,接著項伯便勸告劉邦去楚營見項王一面,並許諾劉邦不會有生命危險,劉邦答應了,商談謀劃一番後,項伯立刻回去見項羽。

回到軍營後,項伯直言不諱的對項羽分析道:

“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且人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因善之。”

項伯的分析說明了兩點:第一,如果不是劉邦率先攻入咸陽,項羽的軍隊是不可能如此順利得到這座城的;第二,劉邦有功於反秦事業,項羽是不能殺他的,否則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聽完項伯分析後,項羽當場答應了下來,他既承認了劉邦的功勞,又許諾不會對劉邦行誅殺之舉。

被忽略的智慧: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原因

鴻門宴是由項伯一手促成的,他還在中間充當了保人的角色,他真心實意的希望兩方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矛盾。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誅殺了劉邦,在天下人面前毀了自己的名聲不說,項伯也會與他心生嫌隙,這樣將不利於楚營內部的團結,況且項伯還是推動楚軍勢力開拓的元老級人物,他若與項羽分裂,楚營將會面臨巨大的危機,為了給項伯一個交代,項羽的最佳選擇便是放過劉邦。

參考文獻:《史記》

《漢書》

《三國志》

《資治通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