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軍隊的強大不意味著勝利。國與國的戰爭,也並非是單純的比拼武力,一個安穩的後方,才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用盛極而衰來形容秦國落幕,或許最恰當不過。前腳秦始皇剛完成統一六國的霸業,成為千古第一帝。但後腳才住進陵墓三年,他的兒子胡亥就做了秦國的掘墓人。

秦國的“突然暴斃”,也成為了一個經典的歷史課題。無數文人墨客從裡到外,從淺入深,各種角度討論分析,為何秦國跌落如此之快。

漢朝賈誼的《過秦論》,就是廣受認可的一篇政論文。賈誼從秦國本身找問題,並且在提出觀點前,先將視角推到了秦國的秦孝公時期。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青山如黛兮,幽幽吳鉤共秦劍

說到秦孝公,可能不熟悉歷史的人不瞭解。他是秦始皇的五世祖,俗稱他爺爺的爺爺,雅稱叫天祖。

賈誼表示,秦孝公時期是秦國崛起的開端。因為當時,秦孝公做了一件大事,那便是攜手商鞅一起變法。

商鞅變法的政策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就是糧食,主打重農輕商政策,以實際收成來決定糧食稅,鼓勵百姓多下田務農,開闢荒地,能者多勞;同時對不務農的商人和世家等集團收以重稅,並嚴禁其倒賣糧食、釀酒等行為。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能吃飽飯很不容易,因此秦國國民的身體素質也比其他國家更加強健。而且兩軍打起仗來,哪一方的家中有糧,無疑也更有底氣。

第二就是法制,推行的內政必須都嚴格執行,並且立了一套賞善罰惡的制度。職權不再是按資排輩,立多少功當多大官。再小的兵,只要立了功,就能獲得晉升。再大的官,只要犯了錯也要受罰。當時,太子因抵制新法,被商鞅殺雞儆猴,以管教不嚴等罪名處罰他的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師公孫賈,極大提升了國家的公信力。沒有權貴敢冒領軍功,軍隊內部紀律嚴明,對士兵的戰鬥力有決定性的影響。

而這也離不開秦孝公對商鞅的大力支援,後續君主也堅持推行變法後的政策,這才徹底改變了秦國局勢,讓其國力充沛,得以在秦始皇這一代,成功發力,拿下了六國,最終一統天下。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過秦論》

但賈誼承認秦始皇奪天下的本事,但不認可其治國手段。並且,認為因為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繼續打天下的思路來治天下,所以才導致秦國覆滅。秦二世胡亥即位後,政策依舊不改,甚至有之而不無極,百姓徹底覺得日子過不下去,才導致了秦朝的極速覆滅。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那麼賈誼的說法,究竟有沒有問題呢?

大方向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前半段的分析,儘管商鞅自身的結局不好,但他的變法,無疑是空前成功的。無視地位,嚴格執行法制、打散氏族集權,實行郡縣制、按功行賞,重農輕商等等一系列改制方案,讓秦孝公成功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對地方的統治力。其他六國也有一定程度的變法,但推行都沒有秦國順利。

但《過秦論》的後半,其實不夠全面。秦國的覆滅與政策確實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秦國的制度不好,而是忽略了農民落後的生產力,沒有及時變通,政策與局勢已經不相容。特別是郡縣制,用官吏治理地方,對士子與貴族階級壓制極大。秦孝公時期,尚能勉強處理。但秦國一統天下後,士子與貴族勢力壯大,投錢起兵造反,當地官員根本壓制不住——換句話說,實際上就是沒能做到政策上的與時俱進。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當然,賈誼的整篇《過秦論》,主要目的也不僅是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更是為了勸諫漢文帝,用來隱射當時漢朝的政策問題。如果說太全太細,反而會偏離他“內政不明,天下之勢異也”的政論重點。

賈誼這位文臣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漢文帝接納了賈誼提出的《治安策》,並以秦為鑑,漢文帝前元三年,漢文帝透過分封諸王及賞封功臣,分割了諸侯王的勢力,實現了中央高度集權。

同年,匈奴右賢王親率五萬大軍出征,嘗試入侵漢朝。右賢王從河南、上郡開啟缺口,不僅燒殺搶掠,還驅逐百姓。漢文帝得知後,下詔任命丞相灌嬰為統帥,並派出了八萬騎兵大軍,前往迎擊右賢王。而右賢王發現漢朝大軍後,果斷北撤逃往塞外。匈奴右賢王嘗試入侵失敗後,冒頓單于主動重新送信,希望繼續與漢朝議和,漢文帝同意——這也是彼時大漢政治清明,從而使得軍事強大的一個側寫。

此後,漢文帝在執政期間,多次整頓政策方案,頒佈了許多以輕徭薄賦為核心思想的仁政,減輕百姓的負擔,促進發展經濟,提升了生活水平,為後世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物質基礎,實現了“文景之治”。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賈誼勸誡漢文帝改制與商鞅勸說秦孝公變法,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併成功讓國家走進了發展的快車道。可見,有能力的文官無疑是天子的左膀右臂,對治天下、守天下有著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

而最近,賽季制地緣戰略遊戲開創者《率土之濱》更新了全新的內政政策系統。遊戲參考古代士、農、工、商的四種階級分工,設定了四條內政路線:軍務、農桑、土木、商業。比如土木是“工”,主要負責建設,要塞、營地的搭建都與其有關。還有農桑為“農”,能夠提高勢力資源加成,乃至於影響到屯田等技術的具體效用。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新版本中,絕大多數武將除了原有的【領軍】形態外,還擁有了全新的【文臣】形態與政務技能,其政務能力切合該人物的史實或演義的記載。

比如當年司馬懿要在東南屯田對抗東吳,鄧艾就提出挖掘水渠來屯田,自此東南一地變得富庶繁榮,東南的戰事再無糧草等後顧之憂,因此鄧艾的【文臣】形態能夠提升實施屯田的收益;還有董卓,他在洛陽橫徵暴斂,放縱士兵在城內劫掠富戶、搜刮財物,所以董卓的【文臣】形態能夠提升稅收,但資源產量卻會因此下降。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以往許多同類遊戲的內政玩法,只是純粹的數值疊加,比如三國志11中,兩名統治屬性相同的武將施行內政效果就沒有任何區別。而《率土之濱》提供了更深度的內政策略,每一個角色都能根據自己的文臣內政特性,發揮出不同的價值,只看玩家的運用是否得當。

同時,新內政玩法需要消耗內政點,才能進行施政。而內政點有其上限,因此玩家能選擇實施的內政策略有限的。所以玩家必須根據當前局勢,把每一次內政都用在刀刃上,選擇出自己最有利的政策。

這給了玩家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收集資源,就發展農業或經商;喜歡打仗,就專攻土木與軍務。無論是根據主觀喜好,還是參考客觀情況,玩家有著足夠的策略自由度,來選擇自己想要的內政方案。

《率土之濱》的新玩法看似立足於戰場之外,但其實是依靠加深內政與戰爭的內在聯絡,體現了真實戰爭的多元與多維性,玩家得以看到了一場戰爭的全貌。大部分SLG遊戲都只把重心放在正面戰場,讓玩家在前線衝鋒逐鹿。而忽視了外交、經濟、後勤、軍事、科技、民生等等都是戰爭的一部分,施政利國,兩者相輔相成——而這一部分,《率土之濱》正在嘗試補上。

過秦論究竟說的對不對,毀滅秦國的究竟是什麼?

軍隊的強大不意味著勝利。國與國的戰爭,也並非是單純的比拼武力,一個安穩的後方,才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過秦論》中,提出秦從弱小到強悍,正是不斷沿襲了商鞅變法立下的法制政策,並以此不斷壯大發展出了一個安定的後方,從而間接反哺了軍事力量,才得以統一天下。而導致秦國的崩盤,也正是源於統一天下後,許多政策變得不相容。

賈誼從內政方面解讀了秦國的覆滅,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雖然秦國覆滅的理由不止於此,但一個好的政策無疑是對民生、軍事,乃至社會變得更加安定和諧,反之則會造成巨大的動盪。

從這個角度來說,或許一套合適的內政政策真的能夠改變秦國的結局,也說不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