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幾乎都出現過大臣謀權篡位的現象,甚至有時候還出現過宦官掌權,皇帝成為傀儡。可清朝卻獨獨不同,在這裡沒有親王沒有大臣敢覬覦最高權威,更加沒有宦官敢在太歲頭上動土,這到底是原因呢?

那麼在歷史長河中親王和郡王是怎麼樣的設定呢?從晉朝開始,親王和郡王是分開設定的。通常情況下,皇親國戚被賜予一個字的王號便成為親王,若是兩個字號便成為郡王。親王最早出現於漢朝並且都具有皇家血統,隨著朝代的發展有功績的大臣多數被封為郡王。

然而直到明朝,王正式成為親王的名稱,被賜予的封地稱為國,所得爵號以親王字樣為名,因此他們手上都手握兵權,還有代表自己身份的金印。到了清朝,親王就改以和碩親王。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每朝每代,內部矛盾是朝代分崩離析的主因,出現過很多親王篡位造反的歷史,也時常會有宦官掌權的情況,讓皇帝無奈又疑惑,自家院子為何總是出現這種醜聞。為此,皇帝想出了一系列治理這些叛逆臣子的方法。可惜到了清朝才清淨。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清朝的大臣們想坐擁天下,想位高權重,然而他們都得不到。他們清楚,如果自己一個不留意,全家都有可能喪命,所以就算再怎麼蠢蠢欲動,也就只能一輩子做一名親王了。其實,做親王也好,做皇帝也好,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好處。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那麼,清朝的親王們為什麼會沒有機會造反呢?這都歸功於統治者的一系列制度。其規定,親王的住所都得坐落於天子所在的地方,不準超出京城六十公里,否則判以謀反的罪名甚至直接處決。在這如同修羅場的制度下,還會有誰謀逆。

親王幾乎都被皇帝監督控制著,生怕你發出驚天動地的響聲,因此要是某個親王的實力越來越雄厚,那麼不好意思,此人的歷史就此結束了。親王的雄厚實力事實上就是皇帝的眼中釘。只要你安分當一個親王,不惹事生非,就能平安度過一生。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在明朝朱棣為皇時,也有監督控制親王的政策。不同的是朱棣時期全國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可是國家多大啊,怎麼可能督察細節呢,皇帝也是不可能把手伸到全國的各個地方的。可清朝的皇帝就很智慧了,一個個的都放在了自己的眼前,沒有一個敢放肆。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此外,親王也不是傳統的子承父,而且傳一代還要降一代,根本就不會有官五代或者官六代,若有的話,地位說不定也和老百姓無異了。

要是你覺得親王能夠一直座位穩定,那就大錯特錯了。清朝的皇帝們還真是有法子。皇帝規定,除非你在當親王時有過戰功,不然便會“炒魷魚”,這樣的話,不但鞏固了皇帝自身的統治權力,還加強了自己的兵權,畢竟親王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呢,哪來的時間造反。

重要的是,清朝規定,私底下親王和大臣們禁止溝通,一旦發現必死無疑。因此親王不聞朝堂之事,也不和大臣有所溝通,就相當於是個擺設。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結束了親王片段,開始宦官的解說。首先的一個問題是,清朝歷史中為什麼沒有宦官專權的現象呢?

其中原因的一個方面是皇帝建立了及其複雜的等級制度,想往高處爬的話,就一步一個腳印來,宦官們都想著如何升官發財,哪有什麼心思去勾結黨羽啊。

另外的一個方面就是皇帝特意貶低了宦官的身份,讓他們迴歸奴隸,只許幹一些累活重活。甚至還被禁止和外界聯絡,只能在皇宮裡卑微的生活。

一個腐敗薄弱而安定平和,讓漢人俯首稱臣300年的朝代

此外,清朝太監的人數少之又少,加起來也就只有一千人上下罷了,就算要聯合造反也就只是一些烏合之眾,不足掛心。清朝滅亡只能怪於皇帝容易被人蠱惑,還有及其自負的態度。最後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統治和延續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