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看過傳統格林童話中的原著故事,我有一個疑問:真愛真是那麼簡單嗎?看完電影后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小時候看童話故事,我們都知道童話故事裡的結尾,是一位慕名而來的王子,在見到公主的路上披荊斬棘,最後見到被稱為睡美人的公主。他對公主一見鍾情,親吻了一下,公主便從沉睡中醒過來了。大家都知道一見鍾情,兩見傾心。這樣的感情故事存在的機率可算得上微乎其微。但是在童話故事裡,公主在沉睡中,從未見過這位王子,被陌生的王子親吻便接觸魔咒,這樣如何算為一見鍾情?

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回到電影裡,影視劇上映時,結局換作是一位遠道而來的王子親吻愛洛公主後,愛洛公主並未有所改變,而是在魔法精靈瑪琳菲森對著愛洛公主進行自我的心靈獨白後,向愛洛坦述自己的過錯,將用餘生來彌補,滿含愛意親吻了愛洛的額頭,愛洛公主甦醒。在我看來,電影上這樣的結尾寓意是告訴我們真愛並非是偶然,也不一定只能是愛情。真愛是指真實存在的感情,充滿了暖暖的愛意,在這樣足夠豐富的感情線上,真愛之吻是存在的。

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愛洛公主在魔法森林中和各種各樣的奇妙生物一起愉快玩耍。突然來到瑪琳菲森身旁,對瑪琳菲森提出,想要搬來和她一起居住,這樣瑪琳菲森就不會孤單。在愛洛想如何向嬸嬸開口時,遇見了王子。看到這裡,我聯想到了童話故事中,公主沒見過王子被吻醒,難道這裡也是一如既往,見一面兩人就此定情?這不免顯得過於俗套了。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推翻了我的揣測,愛洛知曉瑪琳菲森就是那個為自己詛咒之人時,她痛哭流涕,接著獨自返回城堡,陷入沉睡。同時另一邊的瑪琳菲森知曉訊息後,立刻讓烏鴉找出王子,趕往人類的城堡,祈求能夠阻止詛咒的降臨。這樣的舉動可以看出,愛洛公主和瑪琳菲森早在朝夕相處中,兩人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才會有愛洛對瑪琳菲森為自己下詛咒的不理解,痛哭離開。

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在愛洛公主被斯蒂芬送到遠方生活時,瑪琳菲森一直在暗處陪伴愛洛成長,無數次在暗中幫助愛洛甚至在緊急關頭救下愛洛的生命。我們能夠看出瑪琳菲森的善良一直是未曾泯滅的。電影中無數個片段都在對映著瑪琳菲森的本心。瑪琳菲森就這樣陪著愛洛公主長大成人。感情也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變得深厚。一番對比,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一見鍾情的愛情故事,否定了感情的瞬間誕生。也在側面證實了真愛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所得。

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從電影的篇章結構上可明顯看出推翻了傳統意義上的童話故事,劇情大幅度的改編,但最終仍然算是結局比較好。電影緊緊圍繞了“真愛”這個主題,從開篇斯蒂芬的出現,改變了瑪琳菲森的對人類世界的印象,相信了斯蒂芬這個人類,斯蒂芬親吻了瑪琳菲森,告訴她這是真愛之吻。後來斯蒂芬的背叛,讓瑪琳菲森認為世上不存在真愛,這邊成為了解開詛咒的關鍵之處。最後瑪琳菲森被愛洛淨化,用自己的真愛之吻解除詛咒。電影最後的結局回到了真愛之上。這在告訴我們的是,真愛是存在於這世間的,要相信世界的美好,真愛無處不在,用心感受,其實真愛就在我們身邊。

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這部電影是比較適合中小學生觀影的,具有一定的現實促進意義。它能使中小學生的感情得到啟蒙,裡面充滿了奇幻的魔法森林,有好看的奇妙生物,滿足了女孩子對美好的憧憬;有著英雄般守衛自己家園的力量,促使男孩子們有著英雄力量的嚮往。這些人物看似簡單,卻又隱含了現實的對映。童話故事的電影版上映,能夠使中小學生的想象力得以拓展,是能夠鼓勵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優秀佳作。

仙女教母的角色轉換,真愛不是偶然,是長期積累所得的感情

而整部電影對於我個人來說,更多的是讓我去理解真愛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在電影開頭不久之處,看到斯蒂芬和瑪琳菲森之吻,斯蒂芬說這是真愛之吻時。我不禁在心中猜測:難道接下來的劇情設計是兩人因為現實的利慾紛爭分開,最後以兩人回頭再發現真愛,重歸於好而結束嗎?其實不然,電影結局是以換作瑪琳菲森和愛洛公主之間的真愛,最終破除詛咒收尾。有的人說這是一部印證母愛之情的電影。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贊同這個觀點的,瑪琳菲森對愛洛的日夜陪伴,雖說不是整日如影隨形,但瑪琳菲森的一系列的行為正好補足愛洛的母愛缺失,故有了“仙女酵母”之稱。縱觀整部電影,愛不侷限於愛情,愛是隨處可見的,真愛應該是真實存在的愛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