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差點殺死帝王,逼的戰神繞道走——盛庸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將帝位傳給皇太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為帝,年號建文。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推行削藩,起初還算順利,接連搞死了他的幾個叔叔,搞到燕王朱棣時,樹大根深、戰功卓著的朱棣豈能束手就擒,靖難之役隨即爆發……

兩次差點殺死帝王,逼的戰神繞道走——盛庸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此時功勳卓著的功臣宿將都被朱元璋清洗個乾淨,此時找個能打仗的實在困難,朱允炆左找又找終於還是找到了一個,曾經跟隨他爺爺南征北戰的碩果僅存的老將耿炳文,於是呼任命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十三萬政府軍(號稱百萬)剿滅朱棣叛軍。

奈何耿炳文於太祖時期就是一個善守不善攻的主,在戰場上吃了一小敗仗,於是堅守城池而不出,穩住陣腳,終於遏制住叛軍的進一步南進,攻而不下的叛軍朱棣無奈返回老巢北平,此時朱允炆聽聞耿炳文打了敗仗,於是下詔召回耿炳文,罷職!……拜託,能不能再兒戲一點?人家只是打了一個小小的敗仗嘛,又不是全軍覆沒,況且人家還是穩住了陣腳,逼迫朱棣返回老巢了好不好,哎!朱允炆他不這樣想。

這不,朱允炆經他的一書呆子親信黃子澄的建議,任

曹國公

李文忠

之子

李景隆

為大將軍,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李文忠實乃英雄,可他的兒子李景隆絕非好漢,而是實實在在的紈絝子弟官二代,您想一個紈絝子弟平時打架鬥毆還可以,真要上戰場,想想都知道結果!朱允炆自幼於皇宮中長大,嬌生慣養,熟讀四書五經,卻哪有知人善任的能力。

兩次差點殺死帝王,逼的戰神繞道走——盛庸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於是乎李景隆率六十萬(實際多少歷史書沒寫)政府軍,進擊叛軍朱棣。得知李景隆為大將軍,朱棣簡直樂開了花,各種奇思妙想八面開花的將李景隆玩弄於鼓掌之間,最終於濟南城下徹底將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打的灰飛煙滅……

此時本文主角出場了,參軍盛庸站了出來,真真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扶大廈之將傾,盛庸的立威之戰就在兵臨城下的濟南,此時負責督運糧草輜重的鐵鉉及時來援,在兩個的無間合作下,在軍民一心的死守下,最終守城三月,兩人用詐降之計差點要了朱棣的小命,之後出奇兵將叛軍打的大敗,於是乘勝追擊,趁機收復了北方大片失地,包括德州、滄州與定州,盛庸旋即被任命為前敵總指揮(平燕將軍)、封歷城侯,後盛庸親駐德州,令重兵分守滄州與定州,三城互為犄角之勢。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叛軍朱棣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滄州,而後直達德州城下,勸降盛庸未果,知道盛庸守城之能,不敢強攻,轉而南下,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

臨清

,進而到達東阿(沒錯、產阿膠的地)、東平,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江北水城—

聊城

)與燕軍決戰,並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叛軍到達東昌。 朱棣仍然親自率軍衝鋒,先衝擊南軍左翼,沒有衝擊成功;然後又衝擊南軍中堅,盛庸故意開啟陣將朱棣誘入,然後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燕軍大將

張玉

朱能

(一說還有朱高煦 )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死戰,終於和朱能會合,逃離戰場。但是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南軍包圍,最後戰死。政府軍大將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次日,燕軍再次戰敗,遂北還。 在擊退南軍的阻截後,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叛軍返回北平。

張玉戰死,令朱棣悲傷的都吃不下飯了。從此之後朱棣南下再也沒有經過山東地界,真是被打怕了,兩次差點死掉!

兩次差點殺死帝王,逼的戰神繞道走——盛庸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什麼?你說盛庸以前為嘛沒這麼猛?不是一把手嘛,不是一把手好多事情辦不了嘛,能保住命就說明很很厲害了嘛!

朱允炆終於迎來了剿燕以來的第一次大捷,舉國歡慶,奈何這也是最後一次大捷了,建文帝氣數已盡,天不佑之,政府軍全軍北上圍剿叛軍,此時南京空虛,又恰逢此處出了內奸,將情況報告給了反王朱棣,朱棣抓住時機,隨即出軍,兵鋒直指南京……不依靠城堅炮厲,在外野戰,盛庸哪裡是身經百戰的朱棣的對手,盛庸屢戰屢敗下朱棣終是達成所願,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隨即自立為帝。

此時盛庸再頑抗下去也沒有了意義,於是舉兵投降,隨即奉命駐守淮安,永樂元年(1403年),盛庸辭去官職。不久,千戶王欽揭發盛庸的罪狀,朝廷立即進升王欽為指揮同知。於是都御使陳瑛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盛庸因而自殺。

參考史料

《明史·盛庸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