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關於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是否生,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五種說法比較知名:

焚死說、歸來說、出亡說、穹隆山為僧說、尋訪張邋遢說

。不過這五種說法各有各的缺點,具體怎麼還請各位讀者朋友看我分析。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建文帝畫像

建文帝在那場大火中是否逃脫我們不得而知,因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六百多年後的我們無從知曉,就連這件事過去沒多久的明朝萬曆年間的張居正首相都不確定,這是一個千古謎團!

還有雖然朱棣一方面宣佈自己侄子已經死亡,但是卻派遣鄭和下西洋,這件事難免會讓人遐想連篇,難免會讓人想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對此我想說:這是一種說法,不過根據近年來的考證以及對史書的分析,這一說法明顯太過於片面。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靖難之役爆發的前因後果

談完結論我們先來講講這件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吧。這個歷史事件被我們後世稱為靖難之役,大概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把兒孫分到了各地做了藩王。隨著時間的發展,藩王的勢力已經越來越大,大到可以威脅中央集權。

敢問那一個朝代的皇帝允許地方勢力威脅皇權?無論是漢代的推恩令還是宋代的杯酒釋兵權,不都是為了加強皇權嘛。為了加強皇權,我們的主人公建文帝朱允炆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去削弱藩王,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影視:朱棣和姚廣孝

朱棣這聽到風聲後,他肯定也不願意就這麼被皇帝把權利全給收了啊,於是便起兵反抗朱允炆,其實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這次戰爭的結果想必大家已經瞭解了,朱允炆失蹤,朱棣勝利然後登基稱帝,於是也就有了題主這個問題。朱棣派人到底找沒找到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到底死沒死?

簡單聊完這個歷史背景以後我們就回歸正題,講一講關於朱允炆是否生還的五種說法。也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焚死說、歸來說、出亡說、穹隆山為僧說、尋訪張邋遢說。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第一種說法是焚死說:

焚死說應該是最有名的一種說法了。這種說法曾經風靡一時,因為在那場戰爭中,按照戰爭規模以及死傷狀況去分析,建文帝被燒死的可能性極大。

口說無憑,我們來看看《明史》是怎麼講建文帝這件事的:

谷王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明史》這話的意思就是說朱棣派遣宦官在火中找到了朱允炆的屍體,過了八天以後便把他給安葬了,這也是焚死說的一大證據來源。不過史料並不一定可靠,因為畢竟《明史》是在清朝所修,距離明朝已經過了很久,難免會有什麼錯誤。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人寫的《明實錄》關於這件事是怎麼說的。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朱棣將建文帝

以隆重的禮節進行了安葬

,還為這件事放假了三天以表示自己對建文帝的哀悼。

不過很多學者對此說法表示存疑,因為據記載當時安葬朱允炆是以

天子之禮

進行安葬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關於建文帝的墳墓,如果真的是按照天子之禮來安葬的,那墳墓規格可是非常豪華啊,這麼豪華的一個大墓我們怎麼可能沒有一點音信呢?

關於建文帝是否成功逃亡,明朝萬曆皇帝和張居正宰相曾經也有過一次討論。萬曆年間據當時那件事已經有100多年,不過好在總比清朝修《明史》的時間早。

當萬曆皇帝問到張居正建文帝是否出亡這個問題,張居正回答是“

此事國史無考

”,國史也就是《明實錄》,大家根據這個可以看出連明朝人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更別說清朝人知道了。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第二種說法是歸來說:

歸來說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先來看看關於這種說法的記載:

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遠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這段話的意思是是在公元1440年明英宗正統五年的時候,有一個僧人從雲南來到了廣西的思恩府,一到就說他自己是建文帝。思恩知府岑瑛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趕緊把這件事上報給了朝廷,這畢竟是大事啊。

不過後來岑瑛一想這事蹊蹺啊,建文帝已經失蹤了這麼多年,怎麼就突然出現在我這裡呢?後來經過審問這人的年齡,透過年齡和建文帝年齡進行對比,才發覺這是假的建文帝!

他本人名字叫楊行祥,是均州人。岑瑛查明這件事以後便將這個僧人送到了大牢裡,沒過多久便把他處死了。他的同夥也被髮配到邊疆。

從這以後,建文帝沒死而是成為了僧人經常往來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的故事便越來越多。這件事伴隨著民間傳說被傳的撲朔迷離,我們想從這麼多傳說中找到真相便更是難上加難!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明代度牒

第三種說法是出亡說:

根據民間傳說,建文帝雖然打仗失敗了,但是卻沒有死,而是透過宮中的

密道出逃

了出去。之所以逃跑是為了給朱棣讓國,給他

遜位

這個說法明顯更加的站不住腳。因為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清楚當時是朱棣逼宮。怎麼可能是建文帝遜位呢?這種說法可能是民間百姓同情建文帝的遭遇,想給建文帝留點面子,所以才說朱允炆是遜位,是讓國,不是被逼無奈。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留面子是一種解釋,不過我認為更多的是因為不敢對朱棣的行為進行明著評論,要知道在古代妄議朝政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大罪,普通人怎麼敢亂說呢?各位看官關於這個說法怎麼看?

第四種說法是穹窿山為僧說:

這種說法來自《明史·姚廣孝傳》:

十六年三月人覲,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唾壺,問所欲言。廣孝日:“ 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人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茨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治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尋卒。”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姚廣孝懇求朱棣釋放溥洽,因為當年溥洽被懷疑幫助建文帝逃跑所以被關了起來。朱棣把溥洽關了十幾年,也沒有找到建文帝,於是聽從姚廣孝的建議把溥洽這個僧人給放了。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這個說法的真偽我們無從考證,建文帝出家為僧到底是民間傳說還是真實事件我們恐怕只能等待真實的考古遺蹟的發掘才能清楚。

不過關於建文帝在寺廟的各種傳言倒是不少,像望京寺的描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去查下這方面的記載。

第五種說法是尋訪張邋遢說:

張邋遢也就是“張三丰”,你沒聽必須得錯就是張三丰。朱棣派人出去尋找建文帝,被排出去的這個人叫做胡瀠,因為尋找建文帝這事不能公開說,所以就借尋找張三丰為由走遍天下去找。朱元璋當年也曾尋找過張三丰,只是可惜沒有找到而已。用這個理由去尋人,別人也沒有辦法說什麼。

胡瀠走遍天下也沒有找到建文帝,不過這

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思考

,令我們遐想連篇。胡瀠走訪天下後,歸來的第一天晚上,便跟朱棣進行了徹夜長談,據說是到了天快亮才結束這次對話。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畫像:張三丰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猜測他們到底談的什麼了,如果,胡瀠出訪沒發現建文帝下落的話,兩人用談一晚上嗎?有人說胡瀠給朱棣說建文帝在外面當僧人。對朱棣構不成威脅,讓朱棣放心。

不過這種說法畢竟只是猜測沒有真實證據。我們頂多當成一個說法來看而已,這個就是尋訪張邋遢說。

鄭和下西洋和尋訪建文帝之間有聯絡嗎?

關於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有一本很著名的歷史書,叫做《罪惟錄》。這本書裡面記載了關於建文帝下落的23種看法,有興趣朋友可以去看下。

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真的逃走了嗎?

談完這五種看法,我們再說鄭和下西洋與尋找建文帝之間的事情。這件事純屬是野史,是瞎猜,鄭和下西洋根據學術界近些年的研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以及拉攏更多國家支援朱棣。而且大家細想,如果鄭和要去尋找建文帝,怎麼可能帶上這麼多人?要知道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那可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鄭和下西洋最後一次是宣德皇帝派去的,難道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其中不合理之處頗多。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他的目的可不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如果單把鄭和下西洋看做是尋訪建文帝,那麼無疑時抹殺了,我國先輩對發展航海事業的

偉大構想、偉大實踐

偉大憧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