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12:張儀擊碎齊楚聯盟,楚國就此衰落

那一年,窮困潦倒的張儀混跡在楚相國府,卻被誣陷偷盜玉璧,按在地上被掠笞數百次。理由無他,只因張儀窮困而人品差,被認定為首席嫌疑犯。張儀咬緊牙關,否認到底,也算保留了一絲讀書人的傲氣。

回到家,妻子覺得窩火,冷嘲道:“你若不讀書不遊說,哪能受這般的羞辱?”

張儀卻反問:“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覺得莫名,回道:“當然在。”

張儀輕輕一笑,道:“那就夠了!”

他的眼睛裡閃現出一絲寒光,那是他胸中埋下的仇恨。

這一段故事見於《史記-張儀列傳》:

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張儀受辱,楚國將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因為張儀不是一般的人。

漢代的桑弘羊說他和蘇秦:“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讀《通鑑》12:張儀擊碎齊楚聯盟,楚國就此衰落

張儀去了秦國

張儀者,魏人也,最早與蘇秦拜鬼谷先生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史書記載,“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如上文所述,蘇秦從燕國來到趙國,遊說趙王聯合諸侯抗秦成功,但秦國似乎覺察到什麼,在邊境蠢蠢欲動。蘇秦很是擔心秦國來犯,破壞從約。這樣剛剛初見端倪的連橫局勢就要付諸東流了。他突然想到了張儀。

此時的張儀正困窘於楚國,窩著一肚子的氣,不知何去何從。蘇秦陰使人勸蘇秦說:“你的師兄蘇秦在趙國身居高危,你何不去投奔他呢?”

於是張儀收拾行裝,離開楚國投奔了趙國的蘇秦,不料迎接他的卻又是一場羞辱。

蘇秦讓府中的門衛故意刁難張儀,進入後僅在堂下設了座位,賜僕妾之食。古代府邸,堂是官室的主要部分之一,前面沒有門,只有兩根楹柱,由兩個臺階與堂下連線,設在東西兩面,分別稱東階和西階。堂主要是用來招待賓客、舉行典禮以及日常生活起居的,蘇秦接待張儀沒讓他登堂入室,而是賜食堂下,完全沒有將他當成客人。毋寧說,以乞丐待之了。

對著一肚子怒火的張儀,蘇秦站在堂上嘲諷道:“以子之才能,把自己搞成這副德行。收留你這樣的人,對我完全沒有意義!“顯然,這是下了逐客令,讓張儀吃了這頓飯趕緊滾蛋。

《史記》記載:

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讀《通鑑》12:張儀擊碎齊楚聯盟,楚國就此衰落

於是,張儀懷著一顆復仇之心,去了秦國。

張儀離開後,蘇秦找來自己的一個心腹舍人,對他說:“張儀,天下賢士,我是不如他的。普天之下,能掌握秦國權柄的,也就只有他了。我是怕他小富即安,不知進取,故召辱之,以激其意。你往後跟著他,奉以車馬金錢隨他取用,定要助他進入秦國權力中心。”

在蘇秦暗中資助下,張儀總算有機會見到了秦惠王。齊王對張儀印象極佳,立即任命為客卿,這是秦國針對外國人給予的極高的職位。無疑張儀是成功打入了秦國的權力中心,蘇秦的舍人看到任務完成,便辭別而去。走之前,他將蘇秦資助之事告訴了張儀。本是復仇心切的張儀聽罷感慨不已。

《史記》載:

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 吾不及蘇君明矣。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張儀承諾,只要蘇秦在,他就不會對蘇秦的連橫大業搞破壞。他是否真的做到了?按照《史記》的記載是否定的,但按照《資治通鑑》卻是肯定的。既然我們是讀《通鑑》系列,那就按《資治通鑑》,姑且相信張儀是信守諾言的人吧。

但從接下來對待楚懷王的事情上,我們卻可以看到他完全是一個不講誠信的無賴。

那是他當上秦國國相之後的事情。

張儀復仇

張儀當上秦國國相第一件事就是給楚國相發了一封檄文。

《史記》載: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他一刻沒有忘記當年在楚國貧困潦倒之時,楚相府遭受羞辱的事情。他在檄文中說:“你好好看管好你的國家 ,我這次要搶你們的城!”殺氣騰騰!

上一篇講到,齊國擊敗魏國崛起,天下遂成秦楚齊三國爭霸之局。蘇秦聯合三晉的合縱固然讓秦國不快,更讓其擔憂的卻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手。

於是張儀就去了楚國,為公是去破壞齊、楚之從親,為私則是要報當年羞辱之仇。

對張儀之私怨毫無知情的楚懷王盛情招待了張儀。

張儀對楚懷王說:“大王誠能聽臣,與齊國毀約閉關,臣願獻給大王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國美女得為服侍大王。我們秦、楚娶婦嫁女,長期成為兄弟之國。”楚王聽罷開心而許之。

張儀走後,楚國群臣皆來向楚王慶賀,唯獨陳軫強烈反對。陳軫道:

“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於秦也。”

陳軫的分析相當到位,一語道破了張儀的計策,但楚王的貪念已令他昏了頭腦,呵斥道:

“願陳子閉口, 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典型的利令智昏!

楚王急急就與齊國斷絕了關係,然後讓一位將軍隨張儀至秦,來拿約定好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想張儀卻不小心從馬車上摔下來,居家養傷竟然三個月不露面。這是故意的嗎?當然是故意的,這連楚王都知道。焦急的楚王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到位,就派了一位勇士,到宋國借通關之符,跑去齊國將齊王罵了一通。這一勇士名叫宋遺,能擔當此任必是下了一去不復返的決心的。至於他的結局如何,史書沒有記載,只寫到:

“齊王大怒,折節而事秦齊、秦之交合。”

既然齊王大怒,徹底斷絕了與楚國的關係,宋遺十有八九是被砍了頭了,可憐。那他為什麼先去宋國借符再去齊國呢?因為在此之前楚國已經與齊國斷了外交關係,楚國人要去齊國只能透過第三方國家入境。

齊王做得絕,讓張儀破齊楚之盟的計策大獲成功。張儀這才姍姍來朝見楚使者,道:“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六百里土地縮水一百倍!使者怒,還報楚王。 楚王大怒,再次不聽陳軫諫言,派屈匄帶兵大舉討伐秦。結果(《資治通鑑》載):

秦師及楚戰于丹楊,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侯、執珪七十餘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於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於秦。

兩次大敗折兵損將,又遭韓、魏趁火打劫,楚國的戰鬥力竟然如此之弱,早已沒了春秋時期問鼎中原的那個霸氣了。最關鍵的是楚國丟了戰略要地漢中郡。

漢中地區是連線秦國腹地和巴、蜀的唯一屏障,是楚國阻擋秦人南下東進的第一站,同時也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丹陽一帶更是楚國早期的都城,在三百餘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拿到漢中意味著秦國開始控制了整個關中地區。

張儀兌現了當初檄文中的諾言,不僅盜走了楚國的兩座城池,還盜走了漢中郡。這對於楚國不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更是極為屈辱的事件。

而楚懷王的悲劇卻還沒有結束。

讀《通鑑》12:張儀擊碎齊楚聯盟,楚國就此衰落

悲劇楚懷王

對於容易捏的軟柿子,秦惠王還想再捏一把,於是就派人去找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交換黔中地。這看起來似乎是公平的交易,但背後展現的卻是秦國的咄咄逼人。

那麼秦國要拿出來的武關之外是哪裡呢?其實就是當初承諾給楚國的商於之地。輕易承諾的土地向來都不具有什麼戰略價值的。那麼黔中之地又是哪裡呢?黔中位於楚國腹地,西臨秦國剛剛吞併的巴郡。如果秦國佔據黔中,可水路並進直抵楚都,戰略地位可謂相當重要。

讀《通鑑》12:張儀擊碎齊楚聯盟,楚國就此衰落

楚王如果拒絕了,秦國是否會興兵武力奪取?

可能性很大。

但楚懷王的思路完全不是在這個頻道上。他憤怒,不是憤怒秦國的恃強凌弱,而是憤怒於張儀之我欺。他將一場兩國外交爭端完全解讀為與張儀的私人恩怨。

於是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張儀聞之,主動向秦王請纓,願孤身前往楚國。張儀為什麼要主動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地?對於秦惠王來說,犧牲張儀一人能得黔中戰略要地,毫無猶豫的必要。政治邏輯從來就不會考慮人情或道義。既然明知不可避免,與其無謂反抗,弄得局面難看不說,還要與秦王撕破臉面,不如順水推舟,主動消除領導的尷尬,還能給自己加個分,也算是基本的職場智慧了。

秦王聽罷,面露疑色,道:“楚將甘心於子,奈何行?”

領導內心歡喜,也要裝出一副處處都為屬下著想的姿態。

這就是套路,千古不易!

張儀道: “秦強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

張儀相信,有強大的秦國做後盾,楚王奈何不了他。當然,他這需要賭徒的勇氣,賭贏了是秦國不二功臣,賭輸了命就賠進去了。

張儀一到秦國就被投進了大牢。楚王並沒有當場將張儀剁成肉醬,在這一點上又一次暴露了楚懷王優柔寡斷的性格。他後悔了!

楚懷王也許有人格缺陷,能力不濟,但絕對不是傻子。用一個張儀交換戰略要地黔中,簡直是愚蠢至極。當初本來是一句氣話,既是氣憤秦國欺人太甚,也惱火張儀這樣的小人興風作浪。不曾想張儀真的來到他的面前,他就犯難了。

殺了張儀,真的要將黔中之地白白送給秦國?

不殺張儀,我這面子往哪裡擱,這如何是好?

《資治通鑑》沿用了《史記》的記載。張儀重金賄賂楚王寵臣靳尚,靳尚又說服楚王寵愛的妃子鄭袖,向楚王吹枕邊風。

靳尚對鄭袖說:“張儀是秦王的寵臣。秦國正打算用上庸六縣及美女贖他回去。秦國女人進宮,必貴而夫人斥矣。”

一句秦國美女正好擊中了她的痛點,於是鄭袖日夜泣於楚王,弄得楚王心煩意亂。

楚王本來就是在猶豫不決,在鄭袖的抽泣聲中,他也就隨他去了,面子不面子有啥重要的。

楚懷王於是赦張儀而厚禮之,又接受張儀的建議,同意與秦國和好,為兄弟之國,無相攻伐。但最終也是沒有讓出黔中之地。楚懷王釋放張儀,並不是被鄭袖說服的,而是清醒地認識到黔中之地的重要性。雖說後世常取笑楚懷王的昏庸,但在這個事情上,他的選擇是明智的,也暫時化解了一場外交危機。

張儀雖然安全脫身,但對於秦國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秦國當然不會就此罷手,而楚懷王的優柔寡斷、懦弱性格又將他推向了悲劇,這一次幾乎是滅頂之災。

這是張儀去世之後的事情。

秦王約楚王武關相聚,訂立盟約。楚懷王又一次猶豫不決。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最終他不顧大臣昭睢強烈反對,聽從其子子蘭的意見,入了秦國。從後來事件的展開來看,子蘭是否參與這場陰謀,想要自立為王,讓人懷疑。

楚王到了秦國境內武關就被秦兵劫持到了都城咸陽。秦王要楚國割讓割巫、黔中郡,楚王死不同意,於是就被長期囚禁起來了。

《資治通鑑》寫到:

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劫之,與俱西,至咸陽,朝章臺,如籓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

楚懷王被囚後,楚國的大臣們決定擁立新君,卻發生了分歧。一派主張擁立當時在楚國國內的王子。雖無明確記載,但讓人有充分理由懷疑這個王子就是勸楚王入秦的子蘭。而另一派則以反對楚王入秦的昭睢為代表,主張迎立在齊國當人質的太子。最終齊國也是在內部分歧中放楚太子歸國,立為楚襄王。

《資治通鑑》載:

楚人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秦王怒,發兵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

秦國打楚國有點切西瓜的味道,楚國毫無招架之力。

楚懷王在秦國被囚禁了兩年,找到機會竟然逃了出來,避開秦軍的堵截,從小路跑到了趙國。但他的命運實在不濟,趙武靈王正好不在家,趙國的大臣們誰也不敢接納。於是又往魏國跑,最終還是被秦國的追兵追上,被抓回去了。秦國計程車兵在他國境內隨便抓人,這些國家不敢吭一聲,秦並天下的大勢算是已經定了。

《資治通鑑》載:

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

又過了一年, 楚懷王在抑鬱中結束了其作為史上最悲催的君王的一生。由於悲慘,他受到了後世楚國人的同情,秦朝末期群雄並起的時候,打出的就是楚懷王的旗號。

《資治通鑑》載:

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又過了幾年,

秦王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王患之,乃復與秦和親。

赧王中二十三年,楚襄王迎婦於秦。

寫到這裡,連司馬光都看不下去了。被逼迎娶殺父仇人的女兒,楚王也太窩囊了吧!他感慨道:

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嗚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

楚國本可以承接楚威王之勢,一舉壓制秦國,無奈歷史卻給了他一個平庸的楚懷王,將大好時機全部錯過,戰略重地一一被秦國佔據,就此走向了衰落。

張儀的結局:從絢爛中凋零

還是回到張儀。

楚懷王放了張儀之後,他沒有立即回秦國。他雖然安全離開,卻未能拿到黔中之地,回去老領導不一定會給好臉色,可能還會恨他。所以就去了韓國。

他依然記得當年說服魏國背棄合縱盟約,與秦國結盟的“壯舉”。那一年,蘇秦剛剛被人刺殺,屍骨未寒。張儀卻迫不及待地去破壞合縱了。急是急了點,但至少也算守住了給蘇秦的承諾。

那一年,張儀回到秦國,秦王大喜過望,將其任命為國相,執掌秦國朝政。張儀這次去韓國,正是想炮製當年的成功,帶著一份厚禮回國。在張儀的威逼利誘下,韓王毫無招架之力,同意與秦國結盟。

帶著楚國和秦國的兩份盟約,張儀回來見秦王。秦王非常滿意,封了他六個邑,號武信君。張儀一躍成為有自己采邑的高階貴族。秦王又鼓勵張儀再接再厲,將其他的國家也拉攏過來。於是張儀又出使齊國、趙國、燕國,將他們一一說服,放棄合縱,與秦國結盟。有楚國和韓國的盟約在手,這份工作不難實現。其他國家都已經跟秦國結盟了,你不合作,我們就聯手討伐你。特別是楚國,一向是合縱聯盟的帶頭大哥,連他都屈服了,其他諸侯還有什麼對抗的意義呢?就這樣,蘇秦辛苦搭建的合縱聯盟就此被張儀的縱橫之術撕個粉碎。

大功告成的張儀本以為可以得到秦王更多的嘉獎,不曾想還沒來得及回咸陽,秦惠王就死了。新登基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與張儀不和,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所以新王一上位,那些曾經巴結張儀都來不及的群臣們又開始紛紛詆譭張儀。投領導所好本就是職場規則,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張儀來說,他從春風得意的高位一下子跌入低谷。那些同意與秦國結盟的諸侯們看到秦國最新的局勢,又紛紛猶豫起來。

留在秦國,處處兇險,一點小小的失誤迎來的可能就是殺頭之禍。於是,張儀當機立斷向秦王請辭,以幫助秦國搞亂六國關係為由離開了秦國,投奔他第一個爭取過來的合作伙伴魏國。

他在魏國擔任國相,一年之後與世長辭。後世對他的人品大有詬病,但至少他是一個聰明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借用了孟子的議論,來表達自己對張儀的評價。一言以蔽之:張儀也許有才,但稱不上儒家理念中的大丈夫。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又引用揚子《法言》說:

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 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

翻譯過來大意是:

問:讀孔子之學而行張儀蘇秦之道如何?

答:有著鳳凰的鳴叫聲卻配上兇禽的羽毛,過分了吧!

問:但是子貢不是這樣的嗎?

答:子貢關注的焦點是為天下排憂解亂,張儀蘇秦關注的焦點是自己升官發財。

張儀奔走連橫是否是基於個人利益,我們可以從當初反對秦國伐蜀中初見端倪。秦國後來得以一統天下,佔領巴蜀之地是一個在戰略上極其重要的一環。張儀認為將精力放在西方蠻夷之地毫無意義,他的目標是攻打韓國,並進一步東進控制周王公室,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其實正好是張儀的業務線,是張儀得以飛黃騰達的基礎。但明智的秦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計策,而是按照司馬錯的建議,平定巴蜀鞏固了秦國大後方,為後來的東進打好了基礎。

秦國對巴蜀之地的佔領,我們將在下一篇講述。

讀《通鑑》12:張儀擊碎齊楚聯盟,楚國就此衰落

(注:長沙馬王堆1973年出土的《縱橫家書》卻表明:張儀逝於公元前310年,蘇秦逝於公元前284年,且蘇秦的主要政治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任秦國相時,政壇並無蘇秦之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