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退的智慧,最終保全他的家庭

作者:東滔

激流勇退的智慧,最終保全他的家庭

曾國藩,生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湖南長沙人,是家中的長子長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28歲考中同進士(進士的第三等級),此後十年之中,連升七次,連躍十級,37歲已官至二品,從清朝建國以來,都極為罕見。

可是曾國藩官場得意之時,正是大清王朝衰敗之際,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851年的太平天國起義,整個大清國,被外來勢力與內在動亂搞的危難重重,大有風雨飄搖之勢。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亂世也給了曾國藩大展身手的機會,清政府企圖藉助地方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來對抗太平軍,藉此機會,曾國藩在家鄉一帶組織了一支地方軍,稱為“湘軍”。

湘軍成立初始,屢屢遭受敗績,惹得曾國藩幾次想要自殺,但是他終究沒有氣餒,本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執著精神,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終於慢慢的把湘軍訓練成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旺盛的勁旅,最終在圍剿太平天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曾國藩從此一戰成名,氣焰如日中天,威望達到無與倫比的巔峰。

激流勇退的智慧,最終保全他的家庭

然而樹大招風,在曾國藩權勢與日俱增的同時,朝廷上上下下對他的非議也越來越多,皇上雖然信任他,但是對他也並非完全沒有猜忌,這一點曾國藩心知肚明,自有一番打算。

他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是道家思想在他身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本人酷愛《老子》一書,對老子哲學深為通曉。

激流勇退的智慧,最終保全他的家庭

他明白,自己此時雖然手握重兵,但亦不過是一個地方官員,力量不足以與整個清政府相抗衡,明哲保身之道,只有先退才能夠避免功高震主而遭遇不測,於是他與弟弟曾國荃一起商量後,決定主動裁掉湘軍,在實力最強盛的時候選擇了韜光養晦,最終讓他遠離政治兇險,而後雖穩居高位,卻還能全身而退,此等”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境界,深為同僚及後人所欽佩。

曾國藩教你識人、用人之道

學國學網

購買專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