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你已經28歲了,你還有堅持待在大城市的必要嗎?或者換一種方式問,“你已經28歲了,一事無成,是堅持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

前兩天在女辯手馬薇薇《我想和世界談談》裡說到這個話題,覺得很有意思。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為什麼要在28歲這個年齡提出這個問題,不是20歲,也不是30歲?也許是因為這個年齡對於很多年輕來說太尬尷了,或者說是一個轉折點。

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想著先要學點東西,所以乾脆先留在上大學的城市,一方面同學的人脈資源在那,另一方面在大城市相對而言更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又或者你喜歡挑戰,直接北上廣也是可以的。

這時候的你,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東西,一切以“學習”為主,慢慢地在大城市紮根。

可是後來發現,留在大城市裡的你,沒有家人的陪伴,一直拼命的上班、賺錢,直到28歲這個尷尬的年紀,談事業,一事無成,談何在大城市紮根,回家鄉,卻心有不甘,當然還面臨著大齡被催婚的可能。

當然在這個拼搏的年紀,事業有成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我們談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數,那麼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劉媛媛說:“其實我覺得28歲一事無成是個很正常的的事情。”

她說:“在西城在朝陽一套房,假設是500萬(當然不止這些),我是26歲畢業,到28歲才工作兩三年,我再往前推一個四年,假如我是本科畢業,7年賺500萬,你覺得可能嗎?”並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28歲一事無成很正常。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生活中,我們總能被一些“事業有成”的同齡人傷得“心有不甘”。

憑什麼28歲的他們在大城市裡可以活得如此精彩。他們可以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可以週末陪朋友出去逛街,可以回家吃媽媽精心準備的晚飯,晚上可以一起看場輕鬆愉快的電影,可自己只能一個人在出租房裡吃著泡麵,熬著夜加著班,毫無盡頭的拼命著。

馬薇薇有說到自己一個人在外打拼的經歷,可以用“崩潰”來形容。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她說有一次家裡半夜洗澡的時候,忽然水龍頭就爆水了,然後整個水龍頭在浴室裡各種金蛇狂舞,又沒法修,物業那個時候還沒上班,整個人當時都崩了,當時的自己還穿著睡衣,打了把雨傘,感覺自己是一隻倔強的海燕,在暴風雨裡掙扎。

還有一次就跟朋友出去喝了點酒,然後在家裡摔了一跤,人在浴室裡,腿摔腫了,也爬不起來,當時的自己只覺得“好疼啊”、“好睏啊”、“好醉啊”,然後就默默地拉過浴巾原地睡了。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一個獨居女性在外打拼的心酸,想著“我的人生為什麼會這樣?”成人世界裡的崩潰往往都在細小的瞬間,讓你感覺整個人是悲催的。

但總有那麼些人,哪怕在那個尬尷的年齡,該奮鬥的年紀繼續拼搏著,只是身邊少了可以陪伴自己的家人,總是顯得那麼孤單和落寞。

節目裡,有街採了128個異地奮鬥的年輕人。

有人說,其實自己的父母也挺想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但是家裡也有很多事情是沒辦法割捨的,所以真的挺難的。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也有人說,在異地的自己,還是希望離父母近一點,因為最擔心的是父母的身體,如果晚年有點什麼事,自己還能幫得上忙。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等父母老了退休後,能來自己工作的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只是希望自己成長的速度能比他們老去的速度要快一點,稍微快一點點就好。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某次參加同學聚會,發現在老家按部就班的同學,同樣的年齡已經娶妻生子,親子陪伴,也發現在外打拼的同學,已經買房買車,再看看一事無成的自己,甚至有點可笑。

直到有一天,你在外地上著班,老家的父母生病了,那麼你是辭掉工作回去照顧家人,還是把家人接到大城市看病?

前者意味著你會失去工作,後者是一事無成的你還沒那個能力給予他們物質上需求,每月需要交房租的你,也許自己活得也很苟且。

很多人以為不努力就是碌碌無為,可是後來發現,努力了同樣是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

不管是28歲一事無成的自己,還是到38歲又或是48歲的我們,同樣還是那麼的普通和平凡。

誰不想擁有英國人的紳士,法國人的浪漫,美國人的奔放,可有時這些迷人的東西,都是奢侈品。

《我想和世界談談》:你能接受28歲一事無成的你嗎?

誰都喜歡“詩和遠方”,但有些東西僅僅屬於“詩和遠方”。

又或許就像馬薇薇說的那樣:“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我們要原諒自己平凡的一生,然後在平凡的一生中,尋找少見的亮光,我覺那樣就很快樂。”

總之,在成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何去何從還是得問問自己的內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不遺憾、不後悔、盡力就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