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辦“批次採購”清北學子 光有“你情我願”並不夠

街道辦“批次採購”清北學子 光有“你情我願”並不夠

子兮/文

最近,杭州市餘杭區的一份招聘公示名單引發廣泛討論。在公開顯示的48個崗位中,擬聘用人員清一色全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碩士和博士畢業生。

由余杭區的迴應可知,這其實是舊聞新談,網傳截圖是2018年的招聘截圖。餘杭區在2018年和2019年組織了兩批專門針對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定向招聘。

關於此事的質疑有幾個維度,最普遍的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費”。但是這類質疑已經被“伯樂”和“千里馬”的迴應基本解答。

餘杭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是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的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

一名被錄用人員則表示,現在的工作充實而幸福,“工作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事,國家也號召年輕人去基層。”

既然人家當事雙方都滿意,外人似乎沒有置喙的必要了。

人們在談論人才配置的時候,的確常常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總是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去評判個人選擇。比如談起某些科技行業的國產短板,就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去金融、遊戲這些掙快錢的領域了,沒人沉下心去搞科研。可是做金融或做遊戲都是個人與企業你情我願的選擇,誰也無權干涉。

但是機關單位選人用人不同於企業,光有“你情我願”還不夠。因為企業花的是自己的錢(即便如此,企業招聘也要符合勞動法規定,比如不能有歧視)。機關單位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這造成兩個方面的不同。

第一,公共資金有限,錢要用在刀刃上。即便在杭州這樣的發達地區,取之於民的任何一分錢都要用之於民。不能因為“不差錢”,就拿著優厚條件去市場上“搶購”名牌大學學生。這種“土豪”姿態既是對公共資金的浪費,也會擾亂人力資源市場。

機關單位固然可以說,招聘來的優秀人才也是為轄區的企業、居民服務的,但是也要回答,有沒有可能花更少的錢招聘到同樣好用、夠用的人才?具體來講,促使當地集中“採購”清北畢業生的直接動力是什麼?光有一句“發展的需要”未免流於空泛。

第二,機關單位在公平招聘、反對歧視上要起到帶頭作用。目前,社會還面臨著破除985、211崇拜的狹隘人才觀的問題,發達地區專門去清華北大掐尖則只會助長這種風氣。不僅學歷這一項,國有單位在招聘時還應主動禁絕性別歧視、健康歧視等。

很難有證據表明,清華北大的學生在能力上與排名稍後的復旦、南開、中科大等學校的學生有什麼本質區別。清北兩校的特殊之處更多體現在名校光環上,而這一光環不會給個人能力顯著的加成。那麼街道辦的那些崗位為什麼非北大清華碩博畢業生不可呢?其他學校的學生除了學校名頭不夠響亮,還差在了哪裡呢?

人們對清華北大的盲目崇拜可以休矣。不是每一個清北畢業生都要從事高不可攀的職業,過高的期許是他們難以承受之重。在職業不分貴賤的現代社會,去街道辦也談不上“低就”,何況被錄取者都說了“收入符合預期”。

但我們應該警惕的是,某些不直接創造價值的單位憑藉它們手裡掌握的資源,一躍成為人才市場上的頂級玩家。花納稅人的錢,完成集郵式的人才儲備,卻給不出有說服力的理由,這是不對的。

我們不去苛責重賞之下來了哪些“勇夫”,卻要追問重賞有無必要性。不要只關心“倖存者”的感想,還要關心那些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遊戲之外的人是否失去了應有的機會。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