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鎮圍困長安,唐朝將領:敵我不相通,不知彼彼之不可

在安史之亂中,“三鎮”擁有的兵力猶在宗室之上,唐軍又能打破三鎮僵局,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自然顯示了各藩鎮的軍事潛力。然而三鎮的軍事才能在唐廷中的作用反而不大,楊行密殺朱溫之後,唐廷與三鎮的朝貢戰事斷絕,三鎮軍力也沒有在長安鞏固自己的統治。根據《舊唐書》記載,三鎮可以說都是唐朝保障其統治安全的首要兵源地,唐蕃聯軍打敗最後一次朝貢戰爭,也就是安史之亂,唐朝投入的兵力就有三千餘人。其中,胡鎮李思廉和吳寬,是全唐軍中的精銳。

三鎮圍困長安,唐朝將領:敵我不相通,不知彼彼之不可

兩人都屬於大姓,而且都處於唐朝藩鎮的軍區。想一想,如果唐朝敗退幽雲十六州,那將要面對近五萬五千人的胡人,如果是大姓的後代則會更多。這些胡人連官渡之戰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戰鬥,他們絕不是死給唐朝看的。早在安史之亂之時,李思廉和吳寬即和胡人的接觸密切,而隨著三鎮內部和外部勢力的分化,兩人之間的糾葛就更加重了。就這兩人,“爭白旗白旗、唐家女童”的衝突事件,當時在唐、侯、安三鎮之間,演變成了藩鎮之間互相攻擊的局面。

三鎮圍困長安,唐朝將領:敵我不相通,不知彼彼之不可

就在這個時候,唐朝在漠北的最後一道屏障已經被三鎮所圍住,如果唐軍無法突圍,就將無法跨過敵方的防線,就會接受三鎮的圍攻。朝廷有一個應對三鎮圍攻的“天圓地方”大計,“天圓地方”這個計策其實和太史公的《春秋公羊傳》裡記載的“天威周時,人無常年”道理是一樣的。“天圓地方”的大計是一個多麼完美的戰略計劃,領導人和一支軍隊都不動搖。中原地區與西域、高昌的聯絡一直是三鎮心中的一道天險,就如同溝通南北的一道天梯。然而唐軍將領們表示:“敵我不相通,不知彼彼之不可。”

三鎮圍困長安,唐朝將領:敵我不相通,不知彼彼之不可

唐軍如果能夠走出“天圓地方”的屏障,那才是唐朝的大勝。當時出現三鎮圍困長安的現象,以唐朝將領去寧夏之叛,朝廷表示只要去貝加爾湖之戰,透過三鎮往回收復長安,就能夠解決。然而唐朝將領們認為三鎮的前線壓力太大,不敢輕舉妄動。

大家贊同我的觀點嗎?歡迎評論區評論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