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析!

現在看孩子玩遊戲,大人們有時候都看不懂了,但有一種遊戲卻一直經久不衰,不管是曾經的我們還是現在的孩子都玩過,這個遊戲就是“過家家”。3、4歲的孩子大概最喜歡玩這類遊戲,不過即便是過家家,細心的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差別呢?

其實過家家遊戲這類象徵性遊戲是全國際通行的兒童遊戲,女孩喜歡抱著布娃娃、毛絨玩具過家家,把小玩偶當成孩子、妹妹弟弟看來,又是餵飯又是打扮的。

一些孩子甚至親密到要和玩具一起才肯睡覺,看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們不免擔憂重度的沉迷會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形成認知障礙。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過家家、角色扮演類的象徵遊戲

女孩們喜歡和玩偶為伴,而男孩則沉迷角色扮演,最經典的就是奧特曼和怪獸的遊戲,從上一代到這一代。

家長在陪伴孩子游戲的時候都少不了怪獸大戰或恐龍大戰的遊戲,其實不管是哪種形式,這類遊戲都屬於象徵遊戲範疇。

兒童大約在2歲左右會開始進行模仿,開始在象徵遊戲中將外物模擬成新的形象,或是轉換自己的角色。這一過程從簡單逐漸深入,從自我模仿到社會模仿,整個發展的過程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如孩子最開始的象徵遊戲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模仿,將外物賦予新的定義,比如拿香蕉做電話,拿玩偶當小寶寶,這些都是初級階段的自我模仿。

進一步的,孩子開始對象徵遊戲有了更深層次的探索,開始將自己的角色轉變,類似於人們所說的角色扮演,男孩們喜歡當警察醫生和工程師。

這些角色扮演會逐漸複雜,慢慢地還需要其他人配合,比如醫生看病需要病人,在這個遊戲互動中,孩子的社會性就得到了發展。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象徵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孩子對象徵遊戲在一段時期會抱以極大的熱情,這其實和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有關。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0-2歲屬於感知運動階段,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客體永恆性”。

這時候孩子對物體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升,明白眼不見不意味著物體不存在,而是在自己有限的感知外的一些地方存在。以此為基礎,對外部事物的認知積累會經歷加速期。

2歲以後是前運算階段,這階段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孩子建立了符號系統,開始學會語言。語言是抽象和具體轉換的載體。

比如我們說蘋果,在有相關認知的基礎上,所說即所想,符號系統是賦予含義的工具,結合抽象思維能力,當這個符號印象開始施加影響後,腦海中就會出現相關事物的畫面。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象徵思維能力對孩子來說是開展象徵類遊戲的基礎,而隨著兒童智力的進一步發育,自我模仿已經不足以滿足需求,於是遊戲升級,象徵遊戲從自我為主體升級為角色扮演,關係模仿,拓展出了更多的場景。

抽象思維能力在智力發育階段並不能馬上脫離事物,因此孩子在玩這類遊戲的時候最開始需要外顯事物的支援,慢慢地發展到脫離具體事物,光靠腦力就可以憑空想象。

比如孩子小時候模仿打電話會習慣性找個如香蕉遙控器的來充當“電話”,但讓大人來做,“即興演出”只需要一個電話手勢就可以搞定,這是人腦發展的一個體現。

理論上在7-11歲階段還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這一時期兒童已經開始接受初等教育了,這個階段的思維開始和熟悉的物體和場景聯絡,一定程度上還需要藉助實體來理順思路。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不過更深層次的抽象思維已經進入有所進展。其實從教學內容上看,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客觀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

7-11歲大多孩子處於1-3年級,這時候的數學學科教學主要集中在數字運算和二維空間運算上,更更進一步的平面空間變形、三維運算等會放在下一階段進行。在此之前的相關教育,可以看做是啟發式教學,但絕不是主要教學的領域。

11歲之後的形式運算,超越具體感知的思考方式讓孩子具備了更高階的思維方式,僅透過抽象思維就可以完成很多思考工作。

以場景模擬為例,孩子不需要再依靠過家家,腦海中就能出現一整套相關場景所發生的一切,有流程有細節。

隨著抽象思維能力的增強,人的思維會趨向於面面俱到,模擬的場景甚至比現實發生的還要具體和豐富,腦海中呈現的是另一個世界。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玩過家家?遊戲背後是孩子運算階段規律的體現

象徵遊戲的好與壞

象徵遊戲對抽象思維能力有所幫助,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利森.高普尼經過研究發現,更擅長假裝遊戲的孩子,反向推理能力更強,也更擅長思考不同的可能性,以此更容易發展出高階的“心智理論”。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過度沉迷對場景和外物形成脫離現實的依戀,比如最明顯的對物的依賴,和小熊玩偶成為好朋友後,一些孩子們會和小熊保持相當親密的“關係”,白天在一起做遊戲,晚上還要抱著睡覺,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在沒有涉及到戀物癖的情況下,孩子在2-4歲階段對外物有莫名的依賴應該得到家長的理解,同時要有意識地點醒孩子,遊戲是遊戲,現實是現實,但對孩子的行為不必過分擔心。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外物認知的加深,這種戀物的情況會逐漸減少。再看長大後的孩子,即便還有象徵性遊戲的習慣,其實更多的已經內化成抽象思維的模擬了。

比如小男孩看英雄片、科技電影會將自己代入其中,嘴裡唸唸有詞,手上也不自覺地比劃帥氣的動作,這就是外物象徵向抽象思維的轉變。

擔心幻想過於逼真其實大可不必,相比孩子主動構造的世界,網路等真實的虛幻才是最需要防備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