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點選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金庸先生以十四部武俠小說奠定了自己武俠宗師的地位,無人能及。金庸出自海寧查家這一大家族,自幼接受的是傳統教育,所以他的國學功底也極為深厚,他寫的武俠小說可不僅僅是武學,而是種種傳統文化的合集。金庸先生在小說中運用了多種典故,增加了小說的趣味與文化內涵。

在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一位配角:布袋和尚說不得。他是明教五散人之一,為人詼諧幽默,隨身攜帶一口“乾坤一氣袋”,任何利器都刺不破。這口“乾坤一氣袋”是一件重要道具,幫助張無忌練成了九陽神功。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布袋和尚可不是金庸先生隨隨便便寫出來的,他雖然只是個配角,卻大有來頭。

歷史上真的有布袋和尚的傳說。

據傳說五代時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在的浙江奉化)有一個和尚,法號契此。據說他非常胖,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乳揹著一口布袋行走在集市間,因此被稱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笑口常開,幽默風趣,與人為善,深受當地人的尊敬和愛戴。關於他,還有很多神異的傳說故事。據說布袋和尚總是將別人佈施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不倒出來,但那布袋又總是空的,就像哆啦A夢的次元袋一樣。假如有人向布袋和尚請教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問的人不懂他的意思,繼續追問,布袋和尚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

布袋和尚圓寂前留下一個偈子: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於是百姓們相信這個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 布袋和尚傳說”先後列入寧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於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後來,寺院中的彌勒菩薩,都塑成了布袋和尚的樣子,大肚能容,笑口常開。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有人可能要問了:我們不是常說彌勒佛嗎,怎麼是彌勒菩薩呢?

在佛教中,彌勒既是佛,又是菩薩,他是未來佛,現在還是菩薩。佛教傳說在很久遠的未來中,彌勒菩薩將會降生人間,覺悟成佛,度化無量眾生,並將我們這個汙濁的娑婆世界變成美麗幸福的人間淨土。

所以佛教徒將彌勒菩薩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代表著未來、來生。有人認為,其實彌勒和希伯來文化中的彌賽亞是同一個來源。

傳入中國後,彌勒菩薩曾成為窮苦百姓反抗朝廷壓迫的旗號,很多義軍領袖假稱自己是彌勒轉世,要帶領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建立人間淨土。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倚天屠龍記》中的布袋和尚,是明教教徒。歷史上明教還真與彌勒菩薩有些聯絡。

明教的正式名稱是摩尼教,起源於波斯,在唐代傳入我國,是三夷教之一(三夷教是景教、祆教和摩尼教)。摩尼教傳入中國後,吸收了一些佛教的因素,所以在唐武宗滅佛時,摩尼教也跟著佛教一起遭到鎮壓。摩尼教從此轉入了地下,並融合了道教及民間信仰的內容,改稱明教。

明教相信,這個世界是光與暗、善與惡的對立,所以他們的宗旨是懲惡揚善,具體而言就是組織受苦百姓反抗腐敗的朝廷。可見,明教和彌勒信徒在目標上是一致的。所以他們很快就結合在一起了。

《倚天屠龍記》中曾提到,明教有一個分支叫“彌勒宗”,被元朝政府剿滅了。彌勒宗的首領叫周子旺,在連載版中他是周芷若的父親。

這個布袋和尚說不得真不是金庸隨意寫出來的。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其實,布袋和尚還不止這一個來源。

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朱元璋進入一座寺廟遊玩,發現大殿的壁間畫有一個布袋和尚,墨跡猶新,旁邊題有一偈:“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又何妨。”朱元璋一看就知道,這首偈子是在諷刺自己的嚴刑峻法,忙令侍衛搜尋,卻沒有抓到寫偈子的人。

不妨開個腦洞,《倚天屠龍記》中說明教弟子朱元璋登基後,大力禁絕明教,也許布袋和尚說不得因此寫了這首偈子諷刺他。說不得武功高強,朱元璋的侍衛自然抓不到他。

野史記載,朱元璋做過和尚,所以非常忌諱諸如“僧”、“和尚”、“光頭”等文字,曾經大興文字獄,殺了不少人。

這麼一看,“布袋和尚說不得”這個名字又別有深意,金庸先生的意思也許是:“和尚”二字說不得啊。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點選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個配角,卻大有來歷,是金庸書中的文化密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