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徵程豫見新氣象丨王二崗村唱響《紅薯的故事》

奮進新徵程豫見新氣象丨王二崗村唱響《紅薯的故事》

王運保和鄉親們在大棚裡進行薯根育苗

王二崗村唱響《紅薯的故事》

安陽融媒記者 張俊軍 文/圖

“紅薯的故事,講述著小村過往;紅薯的故事,種出了小康夢想。農家多少笑聲,和紅薯在一起窖藏,勤勞的秘方要給更多人來講……”在河南省第十四屆“群星獎”音樂舞蹈大賽中,我市選送的歌曲《紅薯的故事》榮獲一等獎,而故事的原型正是龍安區馬投澗鎮王二崗村村民王運保。

伴著春天的腳步,2月28日,記者來到王二崗村探尋王運保和他的紅薯的故事。

“我們村是省級脫貧村,地處丘陵,又以農業為主,困難群眾較多,王運保的運保紅薯種植農業合作社是我們村唯一的企業。運保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村裡人一起富。”該村村委會主任趙衛東告訴記者。

“勤勞樸實的王運保是生活的強者,在這塊相對貧瘠的土地上種出了精彩的人生。”《紅薯的故事》詞作者王詠民這樣說。

從塑膠大棚裡鑽出來的王運保拍了拍身上的泥土笑呵呵地說:“我是農民,種好地,和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是本分。”

王運保的“紅薯情”

64歲的王運保永遠忘不掉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吃著紅薯飯充飢時,紅薯葉、紅薯幹帶給他的飽腹感。年輕時,他在許昌禹州打工,看到人家能把紅薯做成各種產品,很是羨慕。結婚了,妻子是林州市原康鎮人。林州的紅薯種植源遠流長,品種多、味道好,讓他對紅薯有了更深的瞭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紅薯食用和藥用價值不斷被開發,種植紅薯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也讓他看到了希望。

“種植紅薯的收益是種植一般作物的10倍。”王運保向記者介紹,“我們村地處丘陵地區,比較適宜紅薯種植。2011年,我和其他幾戶村民一起組建運保紅薯種植農業合作社,除了種紅薯,還向高附加值的育紅薯苗方向發展。我和紅薯的緣分更深了。”

正值紅薯育苗期,記者看到,合作社連片的塑膠大棚裡一派繁忙景象,王運保和鄉親們正在進行薯根育苗。大家蹲坐成一排,將薯根整齊地放到小溝中,殺菌消毒、覆土,然後是全自動噴灌澆水,薯根育苗一氣呵成。

現在,王運保的合作社能夠培育各個品種的紅薯苗,產量可滿足全市1。3萬餘公頃紅薯栽種面積的需求,產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好,王運保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薯王”。

闖出來的“產業鏈”

紅薯苗種植讓王運保嚐到了甜頭。2013年,他又引進一套紅薯加工生產線,年加工紅薯粉條10萬公斤,實現了合作社對種植農戶統一供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回收加工的“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解決了種植紅薯農戶的後顧之憂。

有了好產品,銷售是問題。合作社又於2019年成功註冊“硬頭驢”商標,2020年申請河南省綠色農產品證書,完成安全綠色農產品各項認證,產品順利進入超市和各大電商平臺銷售。

合作社的紅薯產品質量過硬,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口碑。透過益農資訊社營銷網路又進一歩覆蓋河南、河北、山西、北京等16個省市,讓合作社的紅薯產品成了全囯的“香餑餑”。

為保證營銷服務質量,合作社建立了一整套售後服務機制,實現產品可追溯和全囯服務配送體系,並提供24小時供貨和銷售服務。

說話間,專業研究紅薯產業領域發展的河南億豐年公司區域經理建明鵬來到合作社:“王叔的紅薯產業做了十幾年了,在豫北影響力很大,我是來邀請王叔參加今年的全國薯業發展大會的。”

育苗、種植、生產、銷售,王運保和他的鄉親們愣是幹出一條紅薯產業鏈,讓他們的合作社不斷髮展壯大。

鄉親們的“致富曲”

46歲的村民邢文鵬家庭困難,他將0。267公頃土地流轉給了王運保,又在合作社上班,每年收入1萬多元。

“在這裡上班比去建築工地打工強多了,守著家,工資按時給從不拖欠。”正在植薯育苗的村民王金鳳說。

致富不忘鄉親,王運保從2018年開始帶領該村24戶貧困家庭,採取流轉土地,租金入股,年底分紅,勞動力就業務工等綜合措施,走出了困境。隨著合作社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出門打工的村民在這裡實現就地就業。

“這是我新建的9個育苗大棚,今年紅薯苗的產量能增加40%。”王運保指著遠處大型的塑膠大棚躊躇滿志:“我們還計劃打井、修路,徹底解決灌溉和產品運輸問題;除了紅薯產品,我想利用我們的銷售優勢把村裡的小米等五穀雜糧和香油推到全國去;爭取把合作社打造成集旅遊觀光、農產品購銷、品嚐為一體的生態休閒基地;建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大,競爭能力強的一流農業企業,和鄉親們一起走向集體化、產業化,共同富裕。”

早春的王二崗村,田間地頭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農忙景象,《紅薯的故事》在這裡唱得嘹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