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大老爺”包拯,一個被藝術“黑化”的大宋直臣

在傳統的戲劇當中,包拯的形象都是額頭有月痕,臉色黝黑,身材魁梧,而現代化影視劇也是一直沿用這個形象。一來是這樣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人們覺得鐵面無私的判官包拯就應該是這樣;二來,可能這樣的形象能更加突出包拯這個角色,與他的性格人設形成呼應。

“青天大老爺”包拯,一個被藝術“黑化”的大宋直臣

正史當中確實也存在包拯這個人物,當然也很正面。但是在形象上,就和戲劇裡有很大區別了。

首先,包拯並不是很高,他真正的身高只有165cm左右;

其次,人家根本不是什麼“包黑炭”,膚色很正常,可能現在的很多人還沒有人家白皙;

最後,就是所謂的額頭月痕,那更是無稽之談。就連胎記什麼的也沒有。

包拯之所以有“包黑炭”的形象,都是文學藝術家門為了更加生動的把包拯剛正無私的一面展現給世人,長此以往,人們就忘記了真正的包拯到底是什麼樣子。

“青天大老爺”包拯,一個被藝術“黑化”的大宋直臣

在官場上,真實的包拯也跟我們瞭解到的不一樣。

藝術作品當中包拯的官職基本就是開封府尹,而且還配了五個得力干將:武功蓋世的展昭,身邊隨行張龍、趙虎、王朝、馬漢。除此之外,還有戲份很多的三口鍘刀,陳世美不就和鍘刀很有緣嘛。

但是實際當中呢?包拯只是光桿司令一個,身邊沒有高手,堂前沒有鍘刀。至於官職,就更不合適了。開封府尹包拯是幹過,但那隻不過是人家漫長職場的一小部分而已。據統計,包拯擔任過的官職有30多個,可以算是個全能型的人才。

那為什麼真實的包拯和戲劇裡的差距如此之大呢?

“青天大老爺”包拯,一個被藝術“黑化”的大宋直臣

第一, 他是一代偵探高手

這是他能擁有“包黑炭”形象的決定性因素。不管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涉及到推理破案,無論是趣味性還是觀賞性都是很強的。就比如狄仁傑系列,還有宋慈。包拯也是因為他出色的斷案能力,所以從古代的時候就進入了文學作品當中,文人們為了故事的可讀性就會渲染出一個形象深刻、個性鮮明的包拯,事實證明這人物塑造得成功過頭了,結果就是人們印象裡得包拯都成了藝術作品中得樣子。

“青天大老爺”包拯,一個被藝術“黑化”的大宋直臣

第二, 他是不遜色於魏徵得諫臣

上面我們提到了,在包拯的職業生業中,他做過各種各樣的官。公元1050年,包拯成為一名諫官。而包拯的命也很好,他在做諫官的時候遇上的皇帝宋仁宗,就像是魏徵遇上李世民。仁宗是個賢明的君主,包拯上奏的時候就說過仁宗有李世民的風範,言外之意就是我做了諫官,你要能聽進去話。

就在包拯做諫官的時候,朝臣門還送給他一個外號“包彈”,就是喜歡彈劾別人唄。因為做的官多,所以對官場裡的很多事情都是清清楚楚,只要發現有違規違法的地方,他就會一道摺子遞上去。甚至後宮的張貴妃想透過走後門給她的伯父恢復官職,都被包拯硬生生懟回去了。傳言說,包拯進諫的時候吐沫星子都會噴到仁宗的臉上了,由此可見仁宗的確是一個賢明且脾氣比較好的君主,這當中肯定是有誇張的成分存在的。其實包拯並不是一個愣頭青,只知道彈劾,人家也是很有情商的,很多時候進諫都是透過比喻的方式提醒仁宗。

正是因為這些,包拯在藝術作品裡才有了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的形象。而他的人格主體在大方向上是沒有什麼改變的,就是這個外在實在被“黑”的太慘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鄰家小史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