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番禺灰塑“威水史”:最貴石綠色顏料一匙兩三百元

作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番禺餘蔭山房,除了整體建築風格體現了嶺南園林的建築精髓外,還蘊含了體現古人智慧而多彩的一種建築裝飾——灰塑。在餘蔭山房,灰塑可謂隨處可見。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文物區內有主題的灰塑作品就約有360幅,堪稱一本番禺灰塑“百科全書”。餘蔭山房的灰塑能歷經百年滄桑依然生機勃發,離不開一位番禺灰塑老工匠——崔鏡興37年來持之以恆的守護。

大洋網訊 近日,記者走訪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餘蔭山房,在文物古建築餘蔭園、善言鄔公祠和瑜園尋找番禺灰塑故事。據餘蔭山房相關負責人介紹,餘蔭山房的灰塑體現了園林、祠堂和住宅的各種風格和不同時期的灰塑裝飾文化,可謂是番禺灰塑一本活著的“百科全書”。

走在餘蔭山房的園林裡,滿目盡是灰塑,脊飾、照壁、門牆楣、楹聯、花盒、花基、落水管道,無處不在。在深柳堂西側巷內,記者見到一幅《山行圖》,由於巷子寬不足一米,連走路都困難,更不用說站在正面欣賞,但工匠還是把圖當成位於中堂的作品來處理,配有灰塑對聯和額題。此外,灰塑還可與門框、窗框搭配,成為整體的裝飾,如臨池別館就有以蝠鼠吊如意配圓窗。

經園方統計,僅文物區以內的可辨有主題的灰塑就有約360幅。“遠近均可觀賞,色彩搭配喜用紅、黃、綠三原色,出彩奪目,在青磚牆的基調裡特別明顯。”

據介紹,灰塑作品並不全都是彩色的,為適應建築風格需要,採用“素胎”的表現形式反而更為引人注目。如餘蔭山房二門門額《壺爵祿成》,花基上百幅的花鳥、山水、文玩題材灰塑飾面,均體現出高雅的審美意趣。“素胎”風到了民國期間更為流行,此時受西方文化影響,灰塑匠人會將拱形門、羅馬柱等裝飾元素融合到傳統灰塑圖案當中,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因此瑜園整體建築的灰塑風格都以“素胎”為主。

記者注意到,餘蔭山房灰塑的底色多以黑色為主,據崔鏡興師傅介紹:“餘蔭山房建築基本上是磚木結構,這使人不免談火色變。按照中國古代樸素的五行哲學思想,青、白、赤、黑、黃,其中黑色正是代表水,因此整座園林建築都以黑色為基調,表示全園皆水,用以闢火。”

山房灰塑:題材豐富種類多樣

灰塑結合了繪畫和雕刻的工藝特點,是以石灰、稻草、玉扣紙、糖、糯米、礦物質顏料等材料製成草筋灰、紙筋灰、色灰,輔以竹釘、鐵釘、銅絲、瓦片等為骨架,使用灰匙等工具將草筋灰塑型,紙筋灰、色灰精細雕塑,最後加上色彩成形的一種建築裝飾類別。餘蔭山房的灰塑題材豐富,多種多樣。

故事題材:蘋婆花盒各塑《八仙過海》,臘梅花盒各塑《天女散花》《嫦娥奔月》《樂卷瑤池》《鵲橋相會》《九轉丹成》等圖案。

祥禽瑞獸題材:善言鄔公祠脊飾上有龍鳳與魚躍組合的《天倫圖》、瑞犬與麒麟組合的《紅麟拱日圖》。

花卉果木題材:入口照壁上的《四福捧壽》巧妙地以“壽”字為架,擺放了荔枝、木瓜、番石榴、楊桃、龍眼等瓜果,其文化內涵是五福臨門,因“壽”是五福之首,故突出“壽”字。

博古藏品:如祠堂的博古脊、花基的盆景幾架圖形等。

八寶法器:如瑜園門額的《三仙獻寶》《四仙獻寶》圖。

吉祥文字:瑜園內有多幅灰塑制襯聯如“紫曲迷香綠窗夢月,玉壺貯暖金谷移香”“川園繚繞浮雲外,臺閣參差積翠間”“柳搖臺謝東風勁,花壓欄杆春晝長”,不僅表達吉祥用意,且令建築透著文雅書香。

紋樣圖案:如卷草紋、夔紋、字紋、回字紋、如意紋、捲雲紋等,常見於各個灰塑作品的裝飾圖案。

風景題材:園內多幅大型照壁如《嶺南春色》《山水》,均採用山、河等較宏觀的元素,在花基上還可看到本地著名建築物如蓮花塔、古採石場。

揭秘番禺灰塑“威水史”:最貴石綠色顏料一匙兩三百元

崔鏡興對灰塑進行日常維護。

守護:

番禺灰塑老工匠默默修繕37年

這些灰塑作品能歷久彌新,背後離不開一個人——番禺灰塑匠人崔鏡興。從1982年餘蔭山房開始修繕起,崔鏡興就與這裡的灰塑結緣,默默承擔起灰塑“守護人”的角色。

崔鏡興是番禺人,今年64歲,中學畢業後曾跟隨麥英聯學國畫。後來,他又跟隨番禺著名灰塑匠人陳大朱學泥水建築、畫燈影、塑草尾、灰雕花鳥等技藝。他多方走訪學習灰塑技藝,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作品無論花鳥神話、人物動物,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備。

1982年,崔鏡興師傅參與了餘蔭山房首次全面的維修保養。雖說餘蔭山房曾是南村鎮裡一個公社辦公地點,但很多灰塑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崔鏡興告訴記者:“大部分灰塑圖案都是‘修舊如舊’,也有部分找不到參考,則由我負責設計,經番禺文化館稽核通過後才製作。”當時園內儲存較好的一幅灰塑作品為“四蝠捧壽”,很多破損的灰塑都是參照這一幅作品進行修復的。

瑜園一樓西廂房門楣有一幅灰塑作品《松蔭七賢》,這是崔鏡興以魏晉七賢的故事為創作靈感,描繪賦詩會文的情景。據介紹,餘蔭山房長達三年的全面維修工程成了他的出師之作。後來,崔鏡興還參與了廣州陳家祠、佛山三水蘆苞古廟、順德西山古廟等多處大型古建築的灰塑修復工作,並長期在餘蔭山房從事灰塑的修復和保養。廣州十香園、蔡邊村蔡氏大宗祠、大龍街孔子文化中心、石基鎮紅木街等地也有他的作品。

崔鏡興將一身灰塑技藝傳授了給弟弟崔光。崔光深得崔鏡興灰塑技藝真傳,尤善花鳥、嶺南獅題材的灰塑創作。2015年,師徒共同對番禺餘蔭山房的灰塑進行了修復,併合作創作了廣場仿古青磚介紹牌上的灰塑。

揭秘番禺灰塑“威水史”:最貴石綠色顏料一匙兩三百元

餘蔭山房的灰塑裝飾

溯源:

工匠村成番禺灰塑常青的源頭

番禺灰塑歷史悠久,作品分佈在民田區的祠堂、廟宇和民居庭院建築門額、窗框、山牆頂端、屋簷瓦脊等處。明清以來,番禺灰塑從最初保護房屋結構和掩飾建築接駁口缺陷發展為一項建築裝飾藝術,技藝日臻完善,形成立體性強,玲瓏浮凸、生動非凡等濃厚的地域特色。

“番禺水網交織,河產富足,蠔殼遍地。人們將蠔殼煅燒出蠔殼灰,製成灰塑。這種材料耐酸、耐鹼、耐溫,因而成為重要的建築材料。”餘蔭山房負責人說。

清代時期,番禺灰塑技藝發展到頂峰。這與番禺區坐擁數座工匠村密不可分,工匠村為灰塑技藝傳承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援。當時,番禺從事灰塑製作的匠人數量不斷增長,沙灣的三善村、紫坭、經術、古壩等工匠村聲名鵲起,高峰時期,村裡75%以上的男丁均從事傳統建築營造,他們的作品遍佈珠三角各大名園和祠堂廟宇。

改革開放後,番禺一些灰塑老藝人重操舊業,隨著政府主導的文物修復工程開展,番禺灰塑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之內。2015年,番禺灰塑成功入選番禺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番禺灰塑正在進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的申報。

據瞭解,餘蔭山房的灰塑作品也是由番禺工匠設計製作的。番禺籍知名文史專家何品端先生在《尋覓沙灣黎文源等能工巧匠——淺談壁畫、磚雕、灰塑、木雕》一文中寫道:“南村餘蔭山房大部分灰塑和廣州陳家祠主脊‘五羊啟泰’都是黎蒲生作品。在餘蔭山房竣工時,黎蒲生還得過園主人鄔彬(燕天)獎給的三個柚木盤子。”據瞭解,黎蒲生是番禺沙灣人,曾是番禺灰塑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其深得民間藝術大師、“內廷供奉”黎文源技藝真傳。

揭秘番禺灰塑“威水史”:最貴石綠色顏料一匙兩三百元

灰塑顏料中屬石綠色最貴。

傳承:

免費體驗課“孩子願學我就願教”

近日,記者在餘蔭山房見到了崔鏡興,他正在工作室製作灰塑作品,面前擺滿了顏料、紙筋灰以及各種工具。只見崔鏡興不停地往底座上包灰,用手捋出形狀,或用灰匙輕壓,慢慢地,幾朵“花”就躍然案上,此時,再用小灰匙蘸取各種顏料,給製作完成的花朵上色。“這些顏料是純天然礦物質製成的,和國畫顏料一樣,幾百元一斤,其中石綠色的最貴,一斤就要兩三千元,這一小灰匙就要兩三百元。”崔鏡興笑著說,“等顏料被完全吸收後就是成品了,這期間不能淋雨和暴曬。”

灰塑製作不簡單,學起來更是不易。崔鏡興告訴記者,從準備原料、製作骨架、起底、塑形、定型,到塑色、上色,灰塑的製作可謂費工費時。“要想學會,得花上好幾年的功夫才行。”

去年,崔鏡興被評為番禺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番禺灰塑)代表性傳承人。為了更便於展現灰塑的製作技藝,崔鏡興嘗試在木板、PVC板上製作灰塑,讓灰塑從古建築上“走下來”。2015年,崔鏡興在餘蔭山房園內開展灰塑傳承工作,其展出的灰塑板畫《童趣棋樂》《靈獅送福》《水鄉荔影》《喜上眉梢》《玉堂富貴》《鳥語花香》,立體雕灰塑獨角獅、鰲魚等,深受遊客歡迎。

近年來,崔鏡興開始探索灰塑技藝的普及工作,如定期向幼兒園師生免費授課、在餘蔭山房舉辦灰塑大講堂等,只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認識、喜愛上灰塑這門技藝。“只要孩子們願意學,我就願意教。有學有教,就是傳承。”崔鏡興說。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周曉婷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