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龍骨是化石(杏林尋寶·中華傳統醫藥漫談)

龍骨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澀、平,無毒,入心、肝、腎、大腸經。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瀉痢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治咳逆,瀉痢膿血,女子漏下,取澀以固上下氣血也。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

處方中寫龍骨指生龍骨,為原藥材洗淨踏幹,粉碎入藥者。偏於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煅龍骨為淨龍骨放無煙火上煅燒紅透,取下待涼,粉碎入藥者。偏於收澀。龍骨常被人用來治療失眠多夢,遺精滑洩、鎮神安心等。

古人認為龍骨是龍的骨頭,在“龍化解脫之處即有也”。認為龍為鱗蟲之長,龍死後或蛻化的骨頭為龍骨,並將龍骨歸為上品。現代透過對龍骨道地產區的科學研究發現,中藥龍骨其實指的是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主要產於距今約2400萬年至520萬年的中新世的第三紀沉積岩如泥質岩、粉砂岩及第四紀沉積物中。

本品質量較重,中醫認為質重則沉降,巔頂之上唯風可到,把風沉降下來則眩暈消失,有很強的平肝潛陽作用,可用來治療頭暈目眩、煩躁易怒、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汗出,這些都屬於體液外出。龍骨屬於孔隙藥物,中醫根據取象比類認為它有吸附作用,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透過不同配伍增強作用。龍骨含有大量鈣離子,可以促使血液凝固,並可減輕骨骼肌興奮性,具有抗驚厥作用。

臨床應用中配麻黃根有斂津液、止汗之功,凡營衛不和、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所致的盜汗、自汗,均可用之。也可配牡蠣,龍骨養陰之中能潛上越之浮陽,牡蠣益陰之中能攝下陷之沉陽。二藥常須合用,起養陰潛陽、鎮靜安神、軟堅散結、澀精、止血、止帶之功。還可配桑螵蛸,桑螵蛸功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龍骨善於收斂元氣、固澀滑脫。腎虛滑脫之證,單用桑螵蛸,補力雖備而斂力較弱;獨用龍骨,斂性雖有而未能補腎。唯二者配對,相使合用,方能使補腎固澀之力大大增強,適宜於腎陽虛衰、腎氣不固之遺精、早洩、遺尿、白濁、小便頻數等證。配桂枝,取龍骨抑亢陽以下交於陰,取桂枝辛溫之性,啟陰氣以上交於陽,兩者相配,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於中土,而補心陽、鎮潛安神。配遠志,龍骨鎮心安神,遠志安神益智、祛痰利竅,兩藥相配,具交通心腎、鎮心安神之效。

龍骨確實是化石,化石蘊藏著大量的古生物資訊。我國對古生物化石做出了一系列的保護,藥典在1977年版以後就沒有再收錄龍骨了,只在一些地方的炮製規範中可以見到。現代藥理也在研究何種物質可以替代龍骨。

(作者系北京朝陽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