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高黎貢:物種何以生生不息?

探秘高黎貢:物種何以生生不息? 原創 劉良偉 中國環境

雲南高黎貢山脈,不算知名且少有人涉足,但其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卻令人驚歎——僅佔我國陸地面積的0。36%,卻分佈著我國約17%的高等植物、約20%的哺乳動物,且有很大比例是特有物種。其生物多樣性不只在整個西南山地,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位居前列,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物種基因庫”。

高黎貢,因何繁榮,又因何脆弱?我們該如何保護這片淨土?近日,記者來到這裡,尋找答案。

探秘高黎貢:物種何以生生不息?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蔣朝暉攝

探秘高黎貢:物種何以生生不息?

兩隻高黎貢羚牛在硝塘飲水。蔣朝暉 攝

珍稀

生命的棲息地

地圖上,高黎貢山宛如一個“十字路口”,北接青藏高原,南連中南半島,東與橫斷山、雲貴高原相接,西通印度半島,是我國西南山地、印度–緬甸及喜馬拉雅山脈三大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交匯區。南、北、東、西4個生物區系在此交融。

跟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副局長段紹忠的腳步,記者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大樹杜鵑”。這是一片迴歸種植苗木,植株只有幾十釐米高。墨綠色的葉子顯示出生命的活力。

作為高黎貢山的旗艦物種之一,早在100多年前,大樹杜鵑就已經聞名全球了。

1918年,英國生物學家、傳教士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在騰衝高黎貢山的森林中發現了一株高達20多米的杜鵑樹,後來被人們稱作大樹杜鵑。為了把它運回英國,他僱來工人砍倒了這株樹齡280年的老樹,並將樹幹鋸成圓盤運走。時至今日,這枚從“杜鵑花王”身上取下的巨大圓盤仍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

在福雷斯特取得大樹杜鵑標本後的近70年裡,我國科學工作者多次深入雲南麗江、大理、迪慶、怒江及高黎貢山腹地尋找大樹杜鵑,一直未果。直到1982年4月,我國植物學家馮國楣先生的科研團隊終於在騰衝大塘的高黎貢山山腰發現了世界罕見的大樹杜鵑群落。在面積為0。2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40多棵大樹杜鵑。

大樹杜鵑分佈範圍極其狹小,僅分佈在高黎貢山海拔2100-3200米的闊葉林中,是高黎貢山特有植物,屬於極小種群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CR)。據2014年的野外調查和排查,最終確定大樹杜鵑的數量為1771株。

段紹忠告訴記者:“大樹杜鵑因種子比芝麻粒小,從樹上落下後,在原始森林生境中難以紮根,加之土壤、溫度、溼度、氣候及所處高海拔等立地條件影響,造成其自然更新不易、擴繁困難,種群數量增長緩慢。”

為此,當地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包括對人工繁育成功的幼苗,選擇在與其生境地條件相近的地方進行迴歸種植實驗等,成效明顯。

除了大樹杜鵑,高黎貢山還有很多珍稀物種,如高黎貢羚牛、怒江金絲猴、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又叫天行長臂猿)、高黎貢球蘭、光葉珙桐、疣粒野生稻、千年紅豆杉……每一個物種都有它的故事。

在位於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姚家坪管護站的怒江州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裡,記者見到了一隻被收容救助的怒江金絲猴。2020年,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開展科研調查,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目前科學家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瀘水片馬和魯掌共找到兩群約250只個體。

“COP15春城之邀”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釋出會日前披露,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以來高黎貢山共發表新物種627個,是雲南發表新物種最多的地區。

2011年在保護區發現了金絲猴家族新成員——怒江金絲猴;2015年發現怒江特有種獨龍葉尾螽;2017年發現中國獸類新紀錄物種紅鬣羚;2018年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亞洲金貓、世界易危動物雲豹;2019年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種群新分佈;2020年記錄到頂果木、中華雙扇蕨、印緬石蝴蝶、無柄醉魚草的新分佈……

新物種不斷被發現、新老物種共存,使高黎貢山成為一個龐大的生命世界。

脆弱

如何保證物種世代繁衍生息

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赧亢管護站的一片管護區域,“背頭”一家三口很孤單。高黎貢白眉長臂猿夫婦“背頭”和“阿珍”,帶著兒子“米粒”一起生活。

“老兩口老了,剩下一個該怎麼辦?”守護“背頭”一家13年的護林員楊有山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2017年被命名的新物種,也是第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類人猿新種,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全球性瀕危物種。其現存種群僅片斷化分佈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騰衝市轄區高黎貢山保護區、騰衝市猴橋、德宏州盈江縣的部分森林中,種群數量不足150只。

保山管護局隆陽分局副局長李家華介紹,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活動半徑為5公里左右。兩個種群間如果距離10公里以上,彼此就很難相遇。而距離這一家三口最近的另一群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生活在20公里以外。

“米粒”即將9歲,基本進入了性成熟期。如果找不到“妻子”,“米粒”可能會孤獨終老,這個家族也將面臨滅絕的風險。

近年來,保山管護局對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採取了搶救性保護,杜絕採集、盜伐、偷獵、放牧等人為活動;2017年開始,這裡制定了“定猿、定群、定人”的三定監測保護方案,實時監測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的種群動態變化;持續在保護區周邊社群開展以保護長臂猿為主題的科普宣教活動……

然而,有些問題目前依然無法解決。李家華希望,有更多的部門機構和專家學者,對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給予關注,找到科學可行的辦法,讓大山裡的“天行者”們更好地繁衍下去。

守護

大山是我們的老師

基於複雜多樣的歷史原因,高黎貢山存在一定的物種碎片化分佈狀況。在不同生態環境交錯的地帶,環境和物種狀況也不夠穩定。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還會加劇這一情況。

為此,當地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不斷加大保護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社群共管、全民參與的保護模式。

“生境破碎化和孤島化,是當今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難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建立生物走廊帶。”被稱為“高黎貢山活字典”的保山市林業和草原局高階工程師李正波說。

自1983年開始,高黎貢山保山段先後建立了兩個自然保護區: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兩個保護區之間並不相連,中間還有4847。9公頃的國有林。1996年10月,這片國有林建立為生物走廊帶,納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統一管理。

“透過近20多年的建設,生物走廊帶建設成效顯著,改變了野生動物棲息地孤島化和破碎化的狀況,真正形成了野生動物通道,被中外專家高度評價為雲南省乃至中國生物走廊帶建設較為成功的典範。”李正波說。

說起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舉措,李正波如數家珍:建立多個社群共管保護組織,如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白眉長臂猿保護協會、愛鳥護鳥協會等,讓更多社群群眾主動參與自然保護;對大樹杜鵑、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等珍稀物種開展搶救性保護;修復退化生態系統;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進行生物多樣性宣傳教育等。

目前,李正波正在探索,如何利用鄉土的森林、溼地、草原以及野生動物等生物多樣性資源,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活動。

“大山是我們的老師。”李正波說。人類不僅時刻享受著自然生態系統的饋贈,也從中獲取知識、認識自己。

“人類的一些行為習慣、社會結構、心理等,在非人靈長類動物當中都存在,比如等級觀念、家庭結構、忠誠和背叛、嫉妒等。”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博士生、怒江金絲猴專案研究人員陳奕欣也認為,透過研究動物和自然環境,能更好地瞭解人類自己。

告別李家華時,他說:“我這一輩子,就爬了這一座山,從來沒有想過爬別的山。一輩子爬一座山,夠了。”

在高黎貢,人們對這座山有著深深的依戀。如何守護好這座山,成為他們思索最多的問題。

原標題:《探秘高黎貢:物種何以生生不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