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三國良將系列之周瑜(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建安五年(200),孫權繼位後周瑜留在吳郡輔佐。鑑於周瑜與孫策交情深厚,於是母親吳夫人命孫權以兄長之禮來尊敬周瑜。當時孫權不僅年紀小,官職也不高,僅僅是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這一時期天下局勢紛亂,軍閥與部下之間還未形成嚴格的君臣關係,所以一些將軍、幕僚在孫權面前並不太注重禮節,比較隨性。

唯獨周瑜每次都恭敬地行臣子之禮,以此表明對孫權的支援,並幫助他樹立威望。在周瑜的率先垂範下,各位將軍、幕僚對孫權也逐漸尊敬,君臣關係變得正式、嚴肅。這對江東集團的凝聚力非常關鍵,只有孫權的權威豎立起來,才能避免成為一盤散沙,形成戰鬥力。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周瑜重大事件之八——勸諫孫權拒絕遣質

建安七年(202),曹操最大的勁敵袁紹病死。風頭正盛的曹操於是修書一封給孫權,叫孫權遣子入質。

孫權召叢集臣開會商議,張昭、秦松等人猶豫不決。孫權本意不想遣子,但會議上分歧嚴重,許多人傾向於入質。孫權也有些不自信,於是單獨將周瑜召至母親面前詢問意見。

周瑜當然反對遣子入質,因為這等於江東集團成為曹操的附庸。周瑜對孫權說道:“從前楚國最早在荊山腳下立國,方圓不過百里,卻能憑藉繼任者們的賢能廣開疆土,以郢城為基業佔據整個荊揚之地,疆域直達南海,傳國九百餘年。如今將軍您繼承父兄之資,坐擁江東六郡之地,兵多將廣、物資充沛,憑藉長江地利擁有強大的水軍,所向無敵。這正是用武之時,有什麼可顧慮的,而想要送人質呢?”

這話說得孫權不住地點頭,周瑜見狀繼續說道:“人質一旦送往許昌,則我們就成了曹操的附屬,今後將聽其差遣,受制於曹操。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您被封為侯,擁有幾十名僕人、幾輛車、幾匹馬而已,豈能與面南稱孤相比?不如先不送人質,靜觀其變。如果曹操真能平定天下,將軍您再投降為時不晚。如果未來曹操受挫,天下進一步動亂,到時將軍起兵抗衡,以待天命,更加沒必要送人質啊!”

吳夫人深以為然,對孫權說道:“還是公瑾說得對。公瑾與伯符年紀相同,只小他一個月而已,我將他視為自己兒子一樣,你也要把他當作兄長侍奉。”孫權得到周瑜的大力支援後,下定決心不送人質給曹操。

在周瑜的這段話中,出現“南面稱孤”之語。這四個字是何意,想必大家都清楚。這一大段周瑜的話出自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其中還有“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之語,這個意思也非常明顯。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從這些話語能看出些什麼?

這便是周瑜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的作用。當時孫權接任剛剛兩年,面臨的天下形勢是這樣:袁紹病亡,繼任者三子袁尚面對不服自己的大哥袁譚的挑戰,袁紹部屬紛紛選邊站。劉表坐擁荊州,賬面實力強於江東,但作戰能力低下。西北韓遂、馬騰雖然名義上服從朝廷,但實力強勁,曹操對其並無控制力。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已然成為實力最強的軍閥,擁有優勢,卻又不足以完全壓倒其他諸侯。所以周瑜提出兩種策略,如果曹操真的能夠匡扶漢室,平定天下,到時再投降不晚;如果曹操出現任何閃失,孫權就可以起兵迎戰,爭奪天下。當然我們知道,即便後來曹操統一北方,在佔據整個中原的情況下週瑜仍然堅決主戰,所以此時所謂兩種策略只是撫慰孫權的言辭而已,真正的想法只有與曹操對抗這一條。

還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南面稱孤”、還是“以待天命”,周瑜都沒有提到匡扶漢室之類的說法。相比於當時天下諸侯的主流路線仍然以尊奉漢室為口號,周瑜對孫權說的全是大實話。他就是希望輔佐孫權爭奪天下,取代名存實亡的漢帝國。

此時是在建安七年(202),周瑜在戰略上就已經開始為孫權籌劃謀圖天下大計。年僅二十歲的孫權聽說自己有做皇帝的可能,年輕的心能不熱血澎湃?當然再也不想送人質的事情了。

《江表傳》載孫權稱帝后,對公卿大臣們說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為沒有周瑜在赤壁之戰大勝曹操,自己就沒機會稱帝;也可以理解為若非周瑜提議拒絕遣子入質並提出戰略規劃,自己當時連稱帝的想法都沒有。可見周瑜對孫權影響之深。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周瑜重大事件之九——征討麻、保二屯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率領孫瑜等人征討麻、保二屯,斬殺賊首,俘虜多達萬餘人。對於麻、保二屯究竟在今天何地,目前已經無法確定。大量史料與分析都認為這兩個地方位於南郡,但考慮到當時江夏郡還牢牢掌握在黃祖手中,孫權並不可能越過江夏去平定南郡的所謂賊兵、叛亂。

早在孫策時期,太史慈就曾因征討麻、保二屯立功,後來孫權也率領淩統討伐麻、保叛賊,史料中孫策、周瑜、孫權三次征討麻、保,江東集團難道對越過江夏征討南郡境內的山賊如此執著?僅此一點便可證明麻、保二屯並不在南郡長江沿岸,而是在江東內部。

不久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以數千兵力攻入柴桑,周瑜迎戰大勝,在追擊中俘獲鄧龍,押送回吳郡。

按照正常邏輯,當時荊州方面能主動派兵進攻江東,更加表示麻、保二屯不會位於荊州境內。兩次戰役結合來看,筆者認為,正是江東境內的麻、保二屯叛亂,使荊州集團認為有機可趁,所以黃祖派兵進攻,但在周瑜的有力指揮下,孫權軍不僅順利平叛,而且挫敗了來自荊州的進攻。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及的孫瑜乃孫堅之弟孫靜之子,為孫權堂兄。後來周瑜攻下南郡,提議孫權西取益州時,為使孫權放心,主動請孫瑜與自己共同領軍,表示打下益州後由孫瑜鎮守,自己則回到孫權身邊。

孫瑜喜歡讀書,是一名儒將。《三國志·孫瑜傳》載其“好樂墳典,雖在戎旅,誦聲不絕。”孫瑜為人謙遜,很有聲望,不僅能帶兵,還在駐地開設學校,設學官,很有作為。只可惜建安二十年便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否則孫權宗室中很可能出現一位名將。

鑑於孫瑜事蹟不多,實在惋惜,筆者在此多說幾句,接下來說回周瑜。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周瑜重大事件之十——舌戰群儒,力主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以周瑜為主將征討江夏,東吳將士上下齊心猛攻,最終擒殺黃祖,孫權終於報得殺父之仇,並在與荊州的競爭中佔據上風。

好景不長,同年九月曹操南下荊州。此時劉表已死,次子劉琮繼位。在蒯越、蔡瑁為首的荊州本地大族慫恿下,劉琮投降曹操。

曹操兵不血刃獲得荊州廣闊的疆土與荊州經營多年的水軍,實力暴增,原本預料中的大戰風雲突變,使得曹操隱隱有一統天下的趨勢。

近年來不少文章認為,曹操取荊州後本意沒打算繼續攻打江東,是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打曹操個措手不及,這種觀點看問題不夠全面。不管打荊州之前,曹操是否想過繼續打江東,但曹操總體目標毫無疑問是一統天下,所以和平接手荊州後,還認為曹操沒有吞併江東的意圖是不可能的,這種想法無異於刻舟求劍,把曹操的戰略意圖固定住,失去靈活性。

爭奪天下的豪傑出招,一招疏失將滿盤皆輸。所以面對龐然大物曹操,孫權緊急召集部下,開會商討對策。

大家紛紛踴躍發言,主流意見認為:“曹操來勢洶洶,挾天子以徵四方,自己擔任丞相,借朝廷的旗號行事,佔據法統上的優勢。如今孫將軍您之所以能抗拒曹操,不過依託長江天險。可現在曹操佔有荊州,在我們上游,劉表擁有的強大水軍被曹操得到,將會水陸並進,長江之險已經不復存在。更不用說曹操與我們的力量對比之懸殊,我們不如主動請降。”

以上這段話出自《周瑜傳》,並非某一個人的原話,而是主降派意見的概括,不用說,張昭也屬其中。

面對眾位主降派的紛紛表態,周瑜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說道:“諸位所言並無道理。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孫將軍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繼承父兄之剛烈,割據江東數千裡之地,兵精糧足、人才濟濟,正是橫行於天下,匡扶漢室之際。曹操明明是自己來送死,怎麼能投降呢?”

表明自己主戰態度,周瑜掃視一眼眾人,轉身向孫權拱手施禮,繼續說:“還請允許我為將軍獻策籌劃。第一點,假設現在北方已安定,曹操無後顧之後,就算他能夠南下與我們展開曠日持久的戰爭,難道他連水戰也比我們強?第二點,北方並未完全平定,西北馬超、韓遂實力也不弱,是曹操後方大隱患。第三點,曹軍優勢在於騎兵,在這裡戰馬無法發揮優勢。第四點,冬季寒冷,中原士卒跋山涉水到此地,水土不服,必患疾病。以上四點,都是行軍作戰的隱患,曹操全都佔了。主公擒拿曹操,就是現在!周瑜請率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主公擊破曹操。”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孫權聽罷周瑜這番分析當即表示同意,史料原文:“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一句“這是老天把你周公瑾賜給我啊!”看得出孫權在聽張昭、秦松等人的投降言論時有多壓抑。

激動的孫權拔出佩刀,用力砍在奏案上,嚴厲地喊道:“諸位將軍、官吏誰敢再提投降曹操,就與此案同樣下場!”這段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進行潤色,寫成孫權砍去書案一角,變得更加生動有畫面感。當然歷史上只記載砍在案上,到底砍成什麼樣就不得而知了。

讀到這裡,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上面的場景似曾相識?

沒錯,這場會議其實正是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原型。《三國志》這部史書當然不會把會議的全部發言記錄下來,而是把投降派、周瑜、孫權的話取其精華收錄進書中。所以當時的場景遠不止三段發言,而是許多投降派都有發言,但主戰派公開發言的則只有周瑜。

也就是說,舌戰群儒的人其實是周瑜,當然情節沒有演義那麼誇張。

這並非孫權第一次開會商討應對曹操之策,上一次會議周瑜恰好不在場,會場一面倒的投降之聲,堅決主戰的魯肅都不敢公開反駁,只能借孫權中途離開時追上去單獨獻策。可見當時江東集團內部投降派勢力之大,形勢之危急,若非憑藉周瑜之威望,即便孫權自己主戰恐怕也無能為力。

與演義相同,史書上此時諸葛亮也已經出使東吳,並在魯肅的引薦下與孫權進行會談。孫權當然不願投降,只是他手下必須有人站出來公開發聲才行,魯肅此時地位還較低,不足以壓制投降派,所以人選只有周瑜。

說回會議之後當天夜裡。周瑜獨自求見孫權,進一步闡述他的抗曹大計:“其他人只看見曹操書信說水步軍共有八十萬,只顧著害怕而不仔細思考,所以這次會議他們的言論毫無價值。據我分析,曹操北方帶來計程車兵不過十五六萬,勞師遠征至此,已經非常疲乏。至於所得劉表軍隊,最多大概有七八萬,這些人心懷疑慮,尚未真心歸服,所以戰力也會打折扣。這二十多萬人不是疲憊至極就是士氣低落,不足為懼。如果能給我五萬精兵,就足以抗衡曹操,主公不必憂慮。”

孫權聽罷為之一振,興奮地拍著周瑜的背說道:“公瑾啊,你說的話非常合我的心思。別人都只考慮保全家室,不顧大局安危,讓我非常失望。唯獨你與魯肅與我同心,是老天派你們來幫助我啊。只是五萬精兵確實有困難,我已經準備好三萬人,戰船糧草也都齊備,你和魯肅、程普先行出發,我在後方繼續徵調部隊、籌措物資,為你們做好後援。公瑾你能打贏最好,如果不能取勝就撤回來,我當親自與曹操決一死戰。”

演義中將孫劉聯盟以及勸孫權下決心抗曹的功勞全部歸於諸葛亮,後世讀史書時又傾向於主要功勞歸於魯肅。裴松之作注時便給出他的見解,認為“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這種看法沒有錯,需要注意的是魯肅之功在於首先提出抗曹戰略,而周瑜則是能夠頂住投降派強大壓力的中流砥柱。

在魯肅的戰略中,連劉與抗曹四個字密不可分;但周瑜的戰略中則根本沒有考慮劉備,完全打算憑藉江東自身力量抵抗曹操並戰而勝之。這兩種戰略對江東乃至三國局勢都產生深刻影響,劉備借荊州與呂蒙襲荊州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

從孫權繼位初期周瑜建議孫權拒絕派人質給曹操,到支援孫權與曹操開戰,周瑜始終堅決主戰,展現出不凡的英武氣概,是孫權最為倚重的將領。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周瑜重大事件之十一——會見劉備

《資治通鑑》中記載這樣一件事,孫劉聯盟成立後,周瑜率軍與劉備會師。當時劉備在樊口,焦急等待著孫權派來援軍,每天不間斷地派出巡邏船張望。一天,巡邏的官員遠遠望見周瑜的船出現,趕緊馬不停蹄報告劉備。

劉備立即派人帶著物資前去勞軍,周瑜對來者說道:“我軍務在身,不能擅離職守。你家主公若能屈尊前來,我將非常願意見他。”這時的周瑜真是氣派十足,絲毫沒有魯肅對待劉備那麼客氣。可以說周瑜並沒有把劉備當成與孫權對等的盟友,甚至地位連自己都不如。當然這時的劉備非常落魄,有求於孫權及周瑜,是生是死全看周瑜的表現,也無可奈何。

劉備世之梟雄,也能屈能伸,為表誠意只乘一艘小船親自去見周瑜。兩人見面,劉備便問:“將軍前來共拒曹操,我非常讚賞,只是不知將軍帶來多少士兵?”

周瑜回答:“三萬人。”劉備一聽,悵然若失的表情寫在臉上:“只怕太少了。”周瑜只是報以微笑,平靜地說:“這就夠用了,劉豫州只管觀看我如何破曹就是。”此時的周公瑾何等雄姿英發,器宇軒昂!

劉備看了看眼前平靜而自信的這名年輕將領,不知是該笑他太過狂妄、無知者無畏,還是該哭自己即將被曹操徹底打敗。跟曹操對抗多年的劉備自然沒什麼信心,一時不知往下該說什麼好,竟脫口而出:“魯肅來了嗎?可否請他出來共同商談?”在雙方主將首次見面的正式會談中劉備竟唐突地要求見對方一員部將,不知劉備是想問魯肅為何帶的兵這麼少,還是周瑜為何這麼狂,不得而知,只知道此時劉備的表現很失態。

周瑜在孫權決心抗曹中的作用,及周瑜作為真正舌戰群儒主角的淺析

周瑜正色回答道:“身負使命,不能委任給他人。如果您想見魯肅,可以改天再找機會。”劉備也意識到自己的請求很不得體,羞愧得紅著臉笑了笑。面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周瑜,劉備竟然在氣場上完全居於下風,除去當時雙方實力對比外,周瑜個人本身的不凡器量也非常重要。劉備作為南征北戰與曹操對抗多年的梟雄,也是一等一的人傑,面對周瑜竟然進退失據,這種場面實屬罕見。

下一次將繼續為您解析歷史上的周瑜,有關赤壁之戰及之後的事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