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此間樂,不思蜀也。

在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中,湧現出了無數朝代,各個朝代的代際更替更是時有發生。我們現在難以感同身受,但是,在當時,這確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件。除了被統治階級的顛沛流離,亡國之君也會受到非人的待遇。

因為朝代的更替意味著不同勢力的對抗,只有把前朝的亡國之君真正的連根拔除。才能徹底地免除後患。所以前世皇帝的下場一般都是非常悽慘的。

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即使是一些比較開明的皇帝,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會做得比較絕情,但是歷史上真的有一些亡國之精,在朝代滅亡之後受到了比較好的待遇。劉備之子劉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蜀漢後主,在蜀漢政權被曹魏政權攻滅後,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反而落得了個逍遙自在,也產生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後話。

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司馬昭掌握曹魏大權之後,很多人希望司馬昭殺了劉禪,但是司馬昭並不為所動,人們大惑不解地問為什麼,司馬昭指著劉禪寫的三個字說“倒著讀”。

少年時代的劉禪

劉禪是劉備的小妾甘夫人生的孩子,劉備中年得子,十分高興,同年又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啊,事業正處於上升期,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好景不長,劉禪迎來了他顛沛的生活。劉禪一歲的時候,曹操大敗劉備,結果劉備丟下妻子、兒子就慌忙逃跑,幸好有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

劉禪五歲的時候,被劉備的繼母孫夫人挾持,想要以此來要挾劉備,好在趙雲及時攔下,不然後果不可設想,甚至歷史也要被重新改寫。

十二歲時,劉備自稱王,立劉禪為太子。為了讓劉禪快速成長,掌握治國本領,劉備和軍師諸葛亮加強了對劉禪的理論與實踐鍛鍊,禮、樂、射、御、書、數都涉及到了。

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這種高強度壓力下,劉禪倍感不適,他無法勝任這麼重的任務。換句話說,他的心志並不在此。

蜀漢後主劉禪

十七歲時,劉備去世,劉禪在無可奈何之中成為了蜀漢後主。劉備在去世前曾有交代,希望諸葛亮可以輔佐劉禪,成為劉禪的左膀右臂,帶領蜀漢越來越好,於是,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復興計劃。

我們知道,蜀國的發展是有劣勢的:首先是位置問題,蜀漢在各國的中間,呈被包圍的四面楚歌之勢,一旦開戰,後果難講;第二是一個資源問題。蜀國在的地方並不大,且大都貧瘠,不像吳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雖然發展條件太不利了,但是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在多方考慮下仍決定出兵南方。最初還是取得了一些成績的,但是,在還沒取得真正的勝利時,諸葛亮離世了。這可就為難壞了劉禪,蜀國一直處於不慍不火的狀態。

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諸葛亮去世後的三十年間,魏國的掌權人成了司馬昭,他完美繼承了父輩的雄心壯志,並實現了大一統。

此時的劉禪被活捉到魏營,每天除去吃喝,也沒有別的事可做。但是身為一個國家的國君,完全沒戒備心是很致命的一件事情,司馬昭為了檢測劉禪是不是真的投降,就把他送去了很遠的寨子中。劉禪進入寨中,寫下了三個字,也正是這三個字,成了司馬昭不殺他的最後理由,這就是“中山寨”。

司馬昭也是個文化人,一看就懂這是漢武帝和中山晉王的典故,是劉禪表明心思不會與司馬昭爭奪權利的意思。當大臣們仍紛紛催促司馬昭殺死劉禪以絕後患時,司馬昭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指著這三個字說“倒著讀”,大臣們這才恍然大悟。

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後人心中的劉禪

現實中,很多人都覺得劉禪無能為力,不但沒能守住劉備打下的江山,還在別人的政權下苟且偷生,樂不思蜀,也留下了“扶不起的阿斗”這一說,實為後人所唾棄。

但是在我看來,這也是大智慧的一種表現。試想,國家政權顛覆在即,根本沒有對抗的餘地,不如瀟瀟灑灑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過完這一生,相比國亡即君亡的國家當權者來說,能活下來,已經是很大的福氣了;簡而言之,劉禪本身也就不是個用兵之人。面對這種情況,與其讓蜀國人民跟著顛沛,不如換個有心之人來開始新的生活。

蜀漢滅亡後劉禪寫下三字,司馬昭沒殺他,群臣不解,司馬:倒著讀

總之,歷史已然成為過去,分說自在人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