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太昊伏羲氏是以龍圖騰為氏族徽號的,故王延壽《魯靈光政賦》注引《玄中記》雲:“伏羲龍身,女媧蛇軀。”龍蛇分明。兩個部落的結合,他們統轄鄰近各小部落,形成初具規模的部落聯盟。各小部落也圍繞著大龍圖騰為中心,也有備自以龍為名的支圖騰。

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如《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皋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日:“太皋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

以龍命官,即命備小部落酋長以龍作為他們的部落圖騰徽號。

《通鑑補紀外編》曰:

“太昊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日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屠龍氏,造屋廬;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疇;慄陸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源。又命五官,春官為青龍氏,又曰蒼龍;夏官為赤龍氏; 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

還有專事養龍的豢龍氏和駕龍的御龍氏。還有句龍氏、應龍氏、燭龍氏等。這些眾多的龍圖騰部落,陣營龐大,族眾繁多,說明華夏族的祖先伏羲氏部落氏族在七八千年前分佈在陝甘川青的岷山山脈一帶,巴是繁榮昌盛的龍圖騰的世界了。

黃帝雖是以熊為圖騰,但是卻處處以龍為神靈,可說是龍的傳人;炎帝雖是以羊為圖騰,但也與黃帝一樣崇尊龍圖騰且其族裔多以龍為圖騰標誌,《大戴禮記·五帝德》雲:“黃帝黼黻衣,大帶黼裳,乘龍扆雲,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秋冬乘馬。

《史記·封禪書》雲:“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冠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髯號。“

黃帝和他的子孫顓頊、帝嚳出門常乘龍,連崩駕之前亦要乘龍昇天,這雖近於神話,但卻可看到龍的傳人,生離不開龍,死也離不開龍,由龍迎其靈魂到上天祖宗所在的天堂上去聚會。龍神也作為炎黃族團的崇拜物件。

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山海經》的《中山經》說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於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又說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至於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人面,又說光山,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面龍首。

這說明都是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宗族神和其支部落神。

炎黃的子孫也繼承黃帝的傳統,以乘龍為榮,如《海外南經》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海外西經》說: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海外東經》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海內北經》說:從極之淵,冰夷人面,乘兩龍。又黃帝的嫡裔夏後啟也乘兩龍(《海外西經》),赤水之南夏後開乘兩龍(《大荒西經》),夏後開即夏後啟。

地多以龍為名,如《西山經》涇水流域有龍首之山,位於陝甘交界處,正是伏羲、神農、黃帝的始居地。

《中山經》雲龍山和龍餘之水,注入洛水。《大荒西經》亦有龍山,為日月所入處。《北山經》中有龍侯之山。

此外,《中山經》說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海外西經》說龍魚居沃野之北。

《大荒北經》還說黃帝與蚩尤大戰,“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寄水”,最後戰勝蚩尤。 《大荒東經》又說:“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又說:“西北海經》又說:“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又說:“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龍的子孫和龍的神明,幾乎遍佈於中國各地和四海,真成了一個龍的世界。

因此,龍被渲染得神秘而偉大,被追溯更久遠,如《路史》卷三說,“有人皇,九男相象,其身九章,胡洮龍軀。”《寶櫝記》雲:斯頻國石室中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石像,皆龍形。這個人皇,後來又被中國道教所信仰。

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炎黃的始祖人皇有九龍之身,其神明掌管天地人間萬事,無所不管,言下之意是龍的祖宗至高無上,統管天下一切事物。龍在炎黃子孫獨創的道教宣傳下,更顯得神力無窮,活力無盡了。

故《三墳》追溯伏羲時龍圖騰的盛世雲:

“命臣飛龍氏造六書,命臣潛龍氏作申歷………因龍出而紀官,因風來面作樂。命降龍氏倡率萬民,命水龍氏平治水土,命火龍氏炮冶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天下之民,號曰天皇太吳、伏羲、有庖、升龍氏,本通姓氏之後也。”

加之伏羲之龍圖騰與女媧之風(鳳)圖騰結合而形成了龍鳳圖騰文化,以後龍圖騰被西羌炎黃族系所繼承和發揚光大,風鳥圖騰又被東夷族系少昊氏所繼承和發揚先大,到周代時,龍鳳兩大系又重新融合成為華夏族。

於是,中華民族以龍鳳文化為中堅的文化形態宣告形成。隨著中華民族分別向四方遷徙,從而帶去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誌——龍鳳文化,其感受之深,歷史之久,文化之備,傳播之廣,信奉之堅,人口之眾,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所無法比擬的。

到黃帝的嫡裔夏代,龍圖騰又有了新的發展,不但馴養龍、騎龍,還食龍。《國語·鄭語》載史伯引《訓語》說:“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為二龍,以同於王庭,而言日‘餘,褒之二君也。’夏後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 卜請其策而藏之,吉。有褒氏乃夏禹之居,二龍乃褒國二君的化身,二龍為交龍。《風俗通·聲音篇》說:昔黃帝駕象車,交龍、畢方並轄。 ”《周禮·司常》雲;“交龍為旂。 ”

鄭注:“諸候建旂”日“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復也”。又注《覲禮記》:“天子載大旂,象日月,升龍降龍。”“王建大常,縿首畫日月,其下及交畫升龍降龍。 《釋名·釋兵》日:“交龍為旂,旂,倚也,畫作兩龍相依倚。”故《鄴中記》謂“錦有大交龍、小交龍”。

因後代沒有真龍,古天子出駕,乘出巡,只得仿效畫雙龍於旂上,作為天子、諸侯王國的標識。

夏後啟即乘雙龍,啟之父禹,祖鯀,也是龍圖騰。《史記·封禪書》以夏為木德,有青龍之瑞。夏禹治水,便鑿龍門以洩黃河之水。

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淮南子》說:“禹省南方,濟於江,黃龍負舟。”《楚辭注》說:“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導水徑所當決者,因而治之。”《拾遺記》說: “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又說: “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魚龍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反放河汭。”則夏禹靠龍族的幫助,不但治好水患,還曾豢養龍。《禮含文嘉》載:“禹卑宮室,垂意於溝洫,百穀用成,神龍至,靈龜服,玉女敬養天賜。”

禹的八位大臣中就有龍,龍乃龍部落的菌長,為炎帝之裔。炎帝之裔“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生氐羌,氐羌乞姓。”

傳說夏后氏諸王多乘龍,《括地圖》說禹乘二龍,《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引《歸藏鄭母經》曰: “夏後啟筮御飛龍登於天。”亦如其始祖黃帝乘龍登天一樣。

《慎子》有“飛龍乘雲”之說。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帝賤夏王孔甲乘龍,各有雌雄。夏人的器物亦多以龍為飾。如《禮記·明堂位》說“夏后氏以龍勺”。

夏桀的少子淳維,逃到漠北,成為匈奴族的始祖,他們有祀龍之風。

《史記·匈奴傳》雲、“歲正月,諸長小會於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祭其先天地鬼神。”《索隱》引崔浩雲:“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後漢書·匈奴傳》亦云:“匈奴有三龍祠,祭天地。”班固《封燕然山銘》:“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

《開元佔經·客星佔六篇》引郗萌日:“客星舍匈奴星,人面龍身留十餘日不去,胡人內相賊,國家兵起,邊人來降。”

把匈奴星比為龍。翟人與龍蛇比。夏少康的一支為于越之祖,越人也祀龍,紋身作龍紋。

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天上的星宿也有龍,如《史記·天官書》: “軒轅黃龍體。 ”《封禪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蚓見。 ”《開元佔經·龍魚蟲蛇佔篇》引《春秋合誠圖》雲:“黃帝將亡,則黃龍墜。”《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其獸黃龍。 ”

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七宿,角宿為龍角,亢宿為龍頸,心宿為龍心,尾宿、箕宿為龍尾。

黃帝另一支顓頊之裔的祝融氏是赤龍。帝堯之後的劉邦為赤龍,周文王之後的項羽為白龍。

《論衡·奇怪篇》說:讖書又言,堯母慶都野出,赤龍感己,遂生堯。《魚龍河圖》說堯母“玄雲入戶,蛟龍守門,故日時乘九龍以御天也。”而堯也龍顏日角。

《史記·高祖本紀》說漢高祖之母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索隱》雲:“按《詩含神霧》雲;‘赤龍感女媼,劉季興。’”

漢高祖之裔漢宣帝年號黃龍,三國吳大帝和唐段子璋的年號也叫黃龍。前秦張育的年號黑龍。南漢劉龔年號白龍。唐武后年號神龍。金張致年號興龍。後涼呂光、明張璉年號龍飛。漢公孫述、南詔勸龍晟、大理段正興、後趙侯子光、北宋趙諗、南宋李子揚的年號都叫龍興。元韓林兒,明田九成、王金剛奴的年號都叫龍鳳。唐高宗年號龍朔,唐昭宗年號龍紀,夏王赫連勃勃(匈奴人)年號龍升,閩王王延鈞年號龍啟,後梁末帝年號龍德。

黃帝之裔鮮卑族慕容廆的都城名龍城(遼寧朝陽市)。我們發現日本古語乃至現代日語的語幹中,保留了若干女真語和鮮卑語的要素。

如《東日流外三郡志》中列舉日本北部土著民族的始祖有名叫宇曾利、毛止利的。前者都是滿語天王,後者都是滿語龍。則龍的影響由鮮卑傳到女真、滿族,再傳入日本。

黃帝之裔祝融氏之後的楚國也崇尚龍《博物志》卷九雜說上雲:

“子胥伐楚,燔其府庫,破其九龍之鐘。”又說:“昔舜莖登天為神,牧佔,有黃龍神日:‘不吉’。”因舜為東夷族鳳圖騰,故不受黃龍神的喜愛。因此有所謂龍忌,即對龍的禁忌。

龍的起源,龍的發源,龍的發源,龍的起源,太昊!

《淮南子·要略篇》雲: “操合開塞,各有龍忌。”許注:“中國以鬼神之事忌,北湖南越皆謂‘請龍‘。《後漢書·周舉傳》雲:“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太原古屬晉國,有龍忌。

介之推把晉文公比作龍,返回國都,把隨從晉文公的五臣比作蛇,即趙衰、狐偃、賈他、魏犨和他自己。他焚死綿山,故謂槁死中野。這裡龍蛇分明,故謂龍即蛇之化身,恐與理難合。

《史記·外戚世家》褚少孫引:傳國,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抱朴子》說“有自然之龍,有蛇化成之龍。”《述異記》謂“蛟千年化為龍。”假若龍蛇如一,就不必費時千年,才由蛇變為龍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