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李時珍纂修的《本草綱目》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經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16世紀中國有兩大天然藥物學著作,一是世紀初的《本草品彙精要》,一是世紀末的《本草綱目》,兩者都非常偉大。”

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李時珍纂修的《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明代李時珍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始完成,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鑑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總例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其中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計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各部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既便檢索,又體現出生物進化發展思想。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儘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李時珍纂修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年-1593年),誕生於陽曆7月3日,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廣黃州府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3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李時珍纂修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南直隸、河南、北直隸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達爾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書的資料,並稱之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 Joseph Needham)稱讚李時珍為“藥物學界中之王子”。本書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刊行後,很快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後又先後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李時珍纂修的《本草綱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