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在進行歷史題材的創作中,雖然論述的是過去的事,但是創作者是當下的人,他所進行的創作就不會是偏離時下,文章所凝聚出來的精神一定是時下精神。

王充間在散文創作中是十分注重當代性與主體精神性的,這也是作家歷史意識的表露

。一個民族的現在或未來都是對歷史的延伸,尋找歷史與現實的交匯的精神節點,將歷史轉為當下的敘述,為當代所用。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縱觀王充間的散文作品,其創作所表現出的歷史意識永遠是當下的。

從其散文創作中主體精神來看:在朝政、思想、文化大解放的時代背景下,王充間散文的主題表現出對國家、民族關懷這類宏大的敘事主題強烈認同感;而進入九十年代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受大眾文藝思潮影響,作者創作的主題則走向了多元化,由對國家朝政的宏觀關注到個人情趣的微觀關注,主題走向了私人化。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八十年代初,王充間開始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這一時期的散文集如:《柳蔭絮語》、《人才詞話》等,都表現了對社會、朝政的關注,這與王充間的職業生涯、特定時代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關係。這一時期王充間進行文學創作的歷史意識就是歌頌時代的變化與美好,並讓讀者感受並感知這種美好,將散文創作的主題設定為宏大的社會、朝政題材,即表現了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關注。

進九十年代後,王充間的散文作品在創作主題上逐漸偏離了對時代的歌頌敘述,而開始了走向了人的內心深處,展開對人性及命運的探討

。這與時代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絡,隨著熱潮,經濟上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的變化,人們的視野逐漸開闊,對於物質的過度追求,導致了個人精神世界的迷茫。對於傳統文化所留下的精髓也難於靜心學習,這些都使人們內心世界開始浮躁。

基於文學家自身的文化使命,王充間將創作點凝結在了對人內心世界的構建與對人性的探討上,這個視角更加脫離了歷史的時空束縛,在古今中人性往往是具有相通性的。王充間選取了既熟悉又具有陌生性的歷史人物作為論述物件,看似是在論述歷史人事,實則是尋求當下世界的心靈歸屬。從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大禹開始,到莊子、李冰、李白、曾國藩、李鴻章,歷代皇帝,再到近代的瞿秋白、張學良等,都是王充間選取的物件。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透過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軌跡,王充間以對話的形式,對這些人物的內心進行剖析,尋求精神自由的多維度,試圖找出迷茫時代的人性與人格、命運與價值等深層次的蘊含。透過這些

逝去

靈魂所折射出的品格,尋求當下社會的精神支柱,試圖緩解時代所帶來的浮躁之氣。王充間這一時期的散文創作呈現出的歷史意識是包容的,也是反思的,是對歷史進行了現代性的闡釋與構建。

王充間在對歷史進行現代性構建的同時,努力將自己的思考融入時下,將歷史轉化為時代精神注入作品,使其作品在讀者閱讀時可以達到共鳴,達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歷史是非中的褒與貶

。在《利慾驅人萬火牛》中對秦始皇一生的概述,居於金字塔頂端的秦始皇並不滿足於當下的皇權帝位,而是想要萬古一系,機關算盡保留自己的血脈延續。

然而,這種過度膨脹的慾望並沒有讓江山穩定,反而事事落空,秦始皇的一生雖然飛揚跋

,享盡榮華富貴,但實際上卻是奔波、困苦、煩惱的一生,他的一生都被無盡的慾望所折磨,他就如同火牛一樣,奔波前行,看似風光,實則受盡人間苦難。將人變成物的附屬品,人為物所驅使這也是時下社會風氣所

存在

弊病。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王充間正是看到了這樣的社會現象,藉助已經逝去的靈魂,展開對人類存在中迷茫、困惑的探討。擺出古人在人生選擇上所面臨的困境與磨難,而這些關乎人性、道德的選擇,今人和古人是相通的,時代不同,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但是問題所折射出的生存困境與選擇是相類似的。

面對慾望的衝擊,社會順逆境的選擇等問題,王充間藉助歷史人物將這些困境再現,對歷史人物的選擇,作家是有一個歷史道德評判的。而這個道德判斷對於當下人們的價值選擇是有著導向作用的。透過這些歷史人物,作家表露出對歷史的評判,對於民族精神的認同與否定。

在王充間的散文中,作家將歷史事件放融入當下論述,反映出的歷史意識是包含作者的道德判斷和價值取向,是對時下社會的對映。

為歷史注入時代精神

從歷史中感悟智慧是以歷史為言說者,重現歷史,突出歷史的“史鑑”功能,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突出的則是作家的主體立場,將歷史與現實連線,以當代精神去照映歷史過去。王充間在歷史與現實關係的構建中,為歷史注入了時代精神,因而,其散文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意識是具有時代性的,是不斷變化發展的。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目的是能夠實現其文化及文化所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的傳播,這是知識分子多特有的堅持與固執

。王充間在進行散文創作中,對歷史題材進行了再塑造,將時代精神注入歷史,抒寫時代的需要。

王充間散文創作關注點的轉變,由早期大量對時代、人物的

歐歌

讚揚到後期的逐漸走入人的內心,展開對人生人性的思索。這一轉變,就是時代變化產生的不同需要。人們需要謳歌讚揚來洗滌內心被壓抑的情感,藉以釋放十年積蓄的苦悶內心,這一時期歷史題材的引用注入多是對時代的讚美。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讚美謳歌,而是期待著對人生與人性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希望透過閱讀解決時下精神上面臨的困惑與困境,因而,這一時期,對歷史題材注入的時代精神都是一些對人生、人性的探討。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王充間在《告別》中也提到文學和音樂都屬於藝術範疇,對於藝術本身的接受同樣是一種富有創造力的精神活動。有別於早期圍繞著過多的時代色彩、對勞動人民謳歌和對選人用人這種社會性較強的單一、正面主題,王充間後期散文創作逐漸將接受主題轉為可以使讀者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存在之意義,並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一種自由自在的宣洩。尋找時下人們所需要的時代精神,並將之注入到文學作品中,藉助歷史人物展露時下人們的精神困惑和時代迷茫,探索精神出路。

作家尊重歷史,在大量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尋找時代所需要的精神,並融入其中,用時代精神解析歷史人事。

讀史,是一種今人與古人的思想撞擊。化散文的興起就是尋找到時代變化中大眾對文學的訴求,作家通過歷史中永恆的點去解決當下人們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出路。

隨著王充間散文創作的日臻成熟,散文中的時代色彩也來越弱化,逐漸弱化為一種時代精神,一種朝政上的正能量。

他透過與歷史的對話,批判亦或是頌揚,都融入了作者的積極參與與評判,給人以讀其作品,能自省吾身,領悟到一種為人、為事的處世哲學與態度。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針對時下的弊端和需求,王充間有意識

刻畫了一批歷史人物,借這些歷史人物展露作家的歷史意識,對歷史人物的評判實際是對當下人們的精神警示。可以說,在功名二字面前,曾國藩給自己編織了一張密密實實、鉅細無遺的羅網,將他牢牢

鎖定在了無形的煉獄中。

透過這幅對聯表現出了曾國藩對自己形象的認定,坦坦蕩蕩,言行一致,然而在行動中他卻表現截然不同的一面。他過度的自我包裝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本源,將曾國藩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對其人生態度及行為的批判也顯露在作品中。

王充間在塑造曾國藩這個形象的時候注入了時代所需要的精神,人們在面對世界誘惑所表現了過高、過強的慾望,而這種慾望往往使人偏離了生命的軌跡,喪失了存在的本身價值。對歷史

人物

現世解讀表現了作家的歷史意識,是融入了個人的評判與選擇。與其相反,在《不能忘記老朋友》中,王充間對“死生亦大矣”的臨終的描述,暮年身體飽受著疾病的折磨依然堅持工作,在臨終前的鄭重囑託:不能忘記老朋友。

王充間散文中存在的歷史思考

對逝去人物的價值肯定,將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作為己任,這種作家創作的歷史意識也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與發展。

王充間藉助作品表述自己對歷史過往的評判,展示人類對自然、人類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發展變化現象與本質的認識,正是這種特有的認識歷史、繼承歷史、創造歷史的能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

結語

文學創作貫穿於王充間的生命活動中,由於深受傳統文化的薰染,散文創作者的歷史使命感,都使王充間散文呈現了尊重歷史,感悟智慧的歷史意識。

在尊重史實的客觀條件下,突出了文學創作的主體性與情感性,為歷史注入了時代精神,將歷史的精髓化為時代需求的精神。

這段話凸顯出了王充間散文創作的可貴之處,作者努力摒棄體制內的影響而致力於散文的創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大概就是王充間自身對散文創作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