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演化之鳥瞰:秦代小篆的通行

何新/文

中國書法藝術演化之鳥瞰:秦代小篆的通行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命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書同文”。書同文打破了異國異族間方言的間隔,使得國內各民族各地域具有統一之行政溝通工具。篆書本有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繆篆、疊篆等很多種,大致歸類為大篆和小篆兩種(其中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先秦文字)。秦代之新體文字則稱為秦篆,又名“小篆”,小篆是李斯的工作班子對先秦列國文字刪繁就簡,擇優而創成。李斯主持編訂了小篆之範本。

許慎《說文解字》敘論雲:“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敘論》。)

秦代政治大一統,為統一廣地域的行政,必然要求車同軌,書同文。或者說,書同文必以車同軌為條件。交通的便利,帶來文化交流的便利。而文化交流的便利,最主要的是書寫、認讀的統一。

小(秦)篆之書體章法行列整齊,規矩和諧;結體勻稱,上緊下松、亭亭玉立,線條則圓潤中不失勁健,被評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因小篆筆畫線條直勻圓潤,故又有“玉箸書”之稱。

今傳世秦篆有《繹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會稽刻石》、《石門刻石》,皆傳為丞相李斯作書。相傳李斯作字,筆畫剛韌如鐵石,體勢則曲折若飛動,為一代書家之宗法。秦體篆裁整齊,形體增長,成為正體。而《琅琊刻石》茂密蒼深,書史引為極則。而秦權、秦量、秦詔版即變方匾,刀刻痕跡燦然。漢人篆體承之秦篆筆意而加少變,體勢已在篆隸之間。

中國書法藝術演化之鳥瞰:秦代小篆的通行

中國書法藝術演化之鳥瞰:秦代小篆的通行

中國書法藝術演化之鳥瞰:秦代小篆的通行

秦代墨跡之真體,今可見者並有青川木牘、侯馬盟書、雲夢睡虎地秦簡等。

秦之小篆體文字高度抽象,其文字結體亦追求結構平正之形式美。但小篆篆法苛刻,字形複雜,結體曲折,書寫不便,於是適合俗用之隸書出現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