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典故出自哪裡?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什麼

我們在看影視劇尤其是古裝武俠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詞語,他的意思也很淺顯,即:不義的事情幹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那你知道他是出自哪個典故嗎?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典故出自哪裡?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什麼

我們知道一些經典的成語俗話都有它的出處,“多行不義必自斃”也不例外。它出自《左傳》中“鄭伯克段於鄢”的一段話。相傳當時鄭莊公執政鄭國,他弟弟共叔段陰謀叛亂,最開始都是暗中進行的,把邊城偷偷地控制起來,變成自己的勢力。準備積蓄力量,圖謀篡位。對於此鄭莊公假裝無動於衷放縱他肆意妄為,對於臣下的舉報和擔憂,鄭莊公只說了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典故出自哪裡?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什麼

後來共叔段自以為實力足夠和鄭莊公叫板了,就挑明瞭,公開造鄭莊公的反。但是共叔段雖然控制住了幾座城池,並且獲得了他們母親的支援,但並沒有獲得朝臣和民眾的廣泛支援,缺乏足夠的基礎,而且鄭莊公早有準備,所以造反很快就被撲滅了。鄭莊公還把偏袒弟弟的母親軟禁了起來,並且發誓:不到黃泉,永不復見。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典故出自哪裡?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什麼

其實鄭莊公算得上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攘外安內,重農興商,使鄭國“小霸於諸侯”。但是他對於兄弟關係的處理卻不是很完美。作為兄長他沒有盡到教育好弟弟的責任,沒有做到手足團結,一致對外。導致後來兄弟相殘兵戎相見。

其實,從鄭莊公願意聽從母親的話把京邑封給共叔段來看,他對母親對弟弟也是很好的,倘若在發現弟弟有篡逆之心時,能夠加以規勸,曉以大義,兄弟齊心共創佳業那就完美了。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歷史典故出自哪裡?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什麼

反觀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自秦孝公以來六世國君都十分睿智。秦國同樣存在爭權奪位的情況,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一致對外。家裡鬧歸鬧,不能讓外人撿了便宜。秦二世之所以滅亡也和他殺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有很大關係。所謂家和萬事興,於國家也一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