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每逢七夕,都知“情人節”,誰知“乞巧”又指什麼?

牛郎織女的浪漫傳說,在七夕之日,演變成了當代的“中國情人節”,這也是近二十年才發生的改變,商業化魔力真無敵,問問家中長輩,他們年少時大概沒聽過“七夕是情人節”這種說法。

其實,

傳統的七夕,是“兒童節”兼“女兒節”。

民俗信仰之中,七孃媽是十六歲以下兒童的守護神,家長在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孃媽生”祭祀,祈求祂保佑子女平安長大。除此之外,七孃媽在天上的職業是“織女”,待字閨中的女子會在這天向七孃媽祈願心靈手巧、針藝上進。因此,七月又稱為巧月、七夕又名為巧節。

在古代中,婦女的針線活是社會中的重要生產力,因此,向七孃媽乞求自己心靈手巧——簡稱乞巧。自宋朝以後,七夕乞巧成為一個相當隆重的節日,甚至出現專賣相關飾品的市場。

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七月初七的晚上,在月下設香案,準備稱為“七巧碗”的七碗祭品,以及瓜果、鮮花。最常見的鮮花是雞冠花與圓仔花,雞冠花象徵“宜子之祥”,又有加官進祿的吉祥諧音。

另外,還會準備用來挽面的香粉、新的圓鏡子,以及用新的臉盆裝上清水,再放上一條毛巾,給織女洗臉洗手、梳妝打扮。待焚香祭拜完畢,一半的白粉投擲到屋頂上,一半留著自己用,祈求能如織女般花容月貌。還要拿出家中縫製衣服用的針線,向著月亮穿針線,若穿進了,代表手藝會變得更加靈巧。

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宋人七夕乞巧圖

傳統的乞巧是女眷專屬的活動,男性不得參與。可以想像小女生和好姐妹們一起努力向月亮穿針,期待自己未來也能長得美若天仙、嫁得好歸宿。

傳統的乞巧節雖然並不是和伴侶一同慶祝的“情人節”,卻也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有著密切關係,帶著幾分浪漫的色彩。

當下,女孩向織女“乞巧”的習俗漸漸消失,但某些地區和家庭仍留有拜七孃媽的傳統,也會“拜床母”、“拜魁星”,主要是祈求神明保佑小孩平安長大、頭腦聰慧。

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社會的變遷日新月異,開放變化不同往常,女兒的夢想也早已不再是擅長女紅裁縫、漂漂亮亮嫁人,而有無限的可能性。不過對未來的想象與期待,古今卻是一樣。

七夕吃巧食,都會吃哪些傳統美食?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七夕當晚還要在月下襬上供桌,置茶酒果品和香爐,對月祭拜牛郎織女。也有女子為男子製作巧果,一來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二來表明自己的心意。

除了吃“巧果”,還會吃一些具有靈巧、吉祥含義的食品。

吃五子:

五子就是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吃巧芽面:

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7天生髮,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擀麵。

吃“花瓜”

:七夕可是巧婦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把瓜果雕刻成各種奇珍異獸。

吃餃子

:七夕閨蜜們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裡,乞巧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吃雞

:傳說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不得不分開了。古時人們為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天亮之時公雞就不會報曉了。

吃江米條

: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食用它屬於老南京人的七夕風俗。

吃綠豆芽

:在廣州,姑娘們會用綠豆芽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乞求巧藝?知習俗、吃巧食,心動如“七”而至

吃蜜

:蜜在象徵著夫妻甜蜜的生活,而蜜蜂建造的六邊形蜂窩屬於巧奪天工的設計,因此也有七夕吃蜜的風俗。

吃餅:

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吃素面

:在日本,七夕傳統食物是素面。素面,據說是從中國傳來的“索餅”(指麵條)演變而成,也可看作是銀河或織女的紡織線。

七夕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關於七夕,你還知道多少,嘮一嘮!

鄉村振興領域,從開發到運營,選專案,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來關注“唯美鄉村” 微信公眾平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