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桂陽?

郴州古稱桂陽,源自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於郴縣始置桂陽郡。當然,西漢時期除桂陽郡外還有桂陽郡屬縣桂陽縣(今連州)稱桂陽,但漢桂陽縣建置於西漢高後五年(公元前183年),其建置晚於桂陽郡。所以說,西漢初桂陽郡是最早使用桂陽地名的行政區劃。

那麼,為什麼郴地要稱桂陽呢?對桂陽郡釋名最早且最權威的當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耒水篇》:“郴,舊縣也。桂陽郡治所地。”《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酈道元引用東漢應劭對《漢書·地理志》註文“桂水所出,東北入湘”,得出桂陽因桂水得名的結論。

雖然桂陽之名後人還有所謂“桂山”、“桂洞”之說,但一般認為桂陽郡因桂水制名。中國古時將水之北謂之陽面。顧名思義,一般認為“桂陽”應因位於桂水之陽而得名。據考,漢桂陽郡(今郴州市)境內不但存在著二桂陽,而且同時存在著發源於漢桂陽縣(今連州市),但其流向相反的二條“桂水”。

南桂水,即今連江。源自連州上驛山,流經連州、陽山,至英德連江口注入北江。《山海經》謂之湟水,《史記》《漢書》謂之匯水。據《水經注·洭水篇》記載:匯水即洭水,亦稱湟水,桂水為其別名。漢桂陽縣(今連州)、漢含洭縣因此水得名。後人沿襲此說,故唐朝文學家劉禹錫貶為連州刺史時曾賦詩:“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唐宰相韶州曲江人張九齡曾有“故鄉臨桂水,今夜渺星河”的詩句。

北桂水,即今舂陵水。其主幹為鍾水,源出藍山縣南風坳;另一源頭出自藍(山)連(州)界,舊志稱巋水,亦叫毛俊水。鍾巋二水在藍山境內合流後,經嘉禾、桂陽、耒陽、常寧等縣,于衡南入湘江。其支流中有車溪河,亦稱流渡水,舊志稱漼水,源於今桂陽縣光明鄉,由北向南於星塘與舂水相合後匯入舂陵水。《水經注·鍾水篇》考述:鍾水出桂陽郡南平縣(今藍山縣)都龐嶺。漼水,即桂水也。漼、桂相近,故字隨讀變。桂水出桂陽縣(今連州)北界山,北逕南平縣於鍾亭會鍾水後,通稱桂水。《水經注·鍾水篇》的上述記載,並不完全與現狀相符。從名稱上看桂水似為漼水,從路徑上看桂水更似巋水,即毛俊水。但無論漼、巋何水為桂水,它們與鍾水合流後通稱桂水。故東漢應劭注《漢書·地理志》雲:“桂水所出,東北入湘”, 說的就是舂陵水。

東晉地理學家郭璞雲:“凡山川或有同名而異實,或同實而異名,或一實而數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且歷代久遠,古今變異,語有楚夏,名號不同,未得詳也”(《爾雅注》)。郭璞認為大凡山、水的地名都十分複雜,或地名相同但地卻在不同地方,或地相同但卻有不同的地名,而且,更為常見的是一座山、一條水有數個名稱,何況還有古今地名變遷,各地語音殊異,難以分辨清楚。的確,就拿桂水來說,稱桂水的河流起碼有二條,它們又有各自幾個不同的名稱。這種因空間差異和時間變化的原由,使探究因桂水得名的桂陽地名淵源變得異常困難。

西漢初桂陽郡始置時,轄境廣袤,主要包括湘江上游及瀟、舂、耒三條幹流流域,即主要包括今郴州、永州兩市全部及衡陽、邵陽、桂林和清遠四市小部。此時,北桂水(舂陵水)流域幾乎全在桂陽郡境內,並基本呈南北走向,郡治郴縣又地處北桂水之東,即便是採用後人依其義引申為水之北及西謂之陽的說法,也不能稱“桂陽”。當然,倘若取南桂水(連江)為參照物,其桂陽郡轄境及郡治郴縣均地處南桂水之北及西北,也許符合“水北為陽”的命名原則。但南桂水(連江)也基本呈南北走向,這種解釋十分勉強,有揣度附會之嫌。

正因如此,應劭和酈道元並未採納在桂水之陽,因水制名之說,而是採用“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的藉桂水取名的結論。筆者贊同《水經注》對桂陽郡地名淵源的解釋,因《漢書·地理志》中的杜陽、晉陽、汾陽、鄱陽、涇陽等地名也是因境內有此水得名。顯然,作為郡級行政區其轄境廣袤,境內有此水必有陽地,並不一定拘泥郡治是否地處水之陽,這就是所謂的藉水取名。所以說,桂陽郡地名淵源最為妥當的解釋應是“桂水所出,因以名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