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數”的斷想!

“盈數”的斷想!

魯莊公十六年《左傳》第一次提及了“盈數”的概念,原文是“曰:「不可使共叔無後於鄭。」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在《左傳》中,第二次提到“盈數”是魯閔公元年,原文是:“萬,盈數也”。可見,十和萬都是中國古人眼中的“盈數”。盈數,究竟是什麼樣的數?是特定的數還是一種有規律的數?盈數對於中國古人而言,是一種怎樣的認識偏好?這些,都會成為閱讀《左傳》難以繞開的歷史概念與疑問。

要了解鄭厲公盈數的用意,得體會鄭厲公當時的心思。根據原文,可以看到鄭厲公三個基本的思維出發點,其一是所要迎回的共叔段後裔,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其二,迎回共叔段後裔,鄭厲公的謀算是什麼?其三,十月份回來為什麼會是“良月也”?又何以是“就盈數焉”?

《左傳》開篇所講,就是“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共叔段作為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在歷史定位中首先是一個叛亂髮動者,一個失敗的外逃叛亂分子,是鄭厲公父親鄭莊公最大的政敵。這樣一個人的後裔,為什麼會被鄭厲公所看中?並要在這個時候爭取回來,並給予最大的誠意,即選擇“盈數”之月以為歸來之期。如果簡單套用東漢經學家服虔“同惡相濟”的思維邏輯去解釋,就會陷入到簡單的道德批判模式中去,從而無法真正理解歷史。

作為鄭厲公,以及鄭厲公治理之下的鄭國,面對內亂相繼、國家分裂、諸侯討伐、列國競爭的局勢,其四戰之國的劣勢就會更加凸顯出來。鄭國的國際環境,大國環伺邊境,諸侯頻繁衝突,競爭格局十分殘酷!故作為天下之中,雖然宜聚,但也易散。尤其春秋初年,井田制仍然是基本的農業耕作與國家賦稅方式,這種方式的弊病在於,一旦鄭國國家力量下降,凝聚力鬆懈,隨著國家治理人才的流失,附著在其土地上的勞動人口也會大量流失,而人才和勞動力的流逝,其結果必然是土地無人耕種,以至荒蕪,加之國家治理人才的不足,這些因素會導致國家財政來源的進一步匱乏,從而使實力下降,尤其會反映在國家戰爭能力的下降上。

一個國家要治理,當時的諸侯也明白,第一位的因素是人,尤其是人才的獲得與使用。在春秋初期,由於諸侯紛爭,各國不但要拼實力,也在拼消耗,所以在勞動人口和國際人才的爭奪上,諸侯也是十分用力。春秋時期各國出奔現象的頻繁發生以及各國對出奔者的優待,本身就是人才和人力競爭形成的時代現象,特別是“三年而復之”的制度設計,顯然也是服務於人力和人才的爭奪。因此,公父定叔的召回,尤其共叔段後裔的迎回,都是服務於這樣一個競爭的目的。

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共叔段後裔的迎回,這是典型的“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樣的操作,在齊桓公稱霸之後,自然而然會成為鄭厲公國家政策的一部分。因為,繼續複製鄭莊公時期及其以前那種靠外延擴張,實現國家力量增加的戰爭兼併已經難以為繼。為了繼續增強國家實力,鄭厲公的著眼點必然會轉向國記憶體量的深入挖掘,尤其需要在內部凝聚力上做文章。

“盈數”的斷想!

鄭厲公欲達此目的,落實這樣的國家政策,則共叔段後裔的迎回就成了鄭厲公重新塑造鄭國國家敘事方式的有力抓手。因為,共叔段一族離開鄭國已經四十四年,一旦回來,自然需要重新加以“封建”,即重新分配土地與房屋,其實就是從零開始。鄭厲公新的敘事方式的特點就是,即使作為共叔段這樣的叛亂分子,鄭國都會大開國門,過往不究,誠心歡迎,何況他人!至於鄭國需要支出的田產房屋,毫無疑問,存在大量的閒置,比如公子閼、強鉏這些人的資產,肯定需要重新分配。

有了動機,有了政策目的,選擇一個更加具有示範效應和宣傳效果的方式自然不在話下。為此,就得給共叔段的後裔創造一個更具象徵意義的時間節點,用以迎接回歸,這應是鄭厲公“良月”考慮的基本出發點。什麼樣的月份才算鄭厲公心目中的“良月”?第一個標準就是“就盈數焉”。按照顧炎武的看法,這是古人對偶數的偏好,因為十就是偶數,一個被二能整除的數。

但是,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卻特別提到,對於“十”,在

《易·繫辭》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數滿於十也。這裡的一、三、五、七、九取象於天,奇數為陽;二、四、六、八、十取象於地,偶數是陰。古人以陰、陽為基礎,奇、偶相參合,以成就數的千變萬化,並有了百、千、萬、億。因此,十也是數的基礎,通俗講是十進位制的基礎。這樣的“數”,是一種肇於初始、演化未來、造就盛大、和諧陰陽、五行俱全之數,是十全十美之數!

十月,有了“十”這個“盈數”作為象徵,自然會滿足於鄭厲公對鄭國未來的期許!而這個期許,就是從共叔段後裔歸來開始,象徵著鄭國的未來要蒸蒸日上,國運日隆!當然,作為《左傳》中的十月,大致也相當於現今公曆的十月,從時令上看,這對於重新歸來者也十分適宜。因為這個時候,天氣由熱變冷,莊稼都已經顆粒歸倉,土地上的農民也開始閒了下來。在這樣的時令,一個家族重新遷徙,則其耕種損失最少,同時勞動力也富餘,天氣當然也適宜遠行。尤其,在這個時候,黃河汛期已經結束,更有利於共叔段的後裔從黃河之北來到黃河之南,從而在新的土地上營造房舍,規劃未來。這也算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新的希望!一種良月之“良”。

“盈數”的斷想!

盈數,在中國古籍中,除了十和萬這兩個數,還有一個數也被稱之為盈數,這就是圓周率3。14159。這個盈數明確是祖沖之首先發現的,並載於《隨書》。由此可見,古人盈數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十、萬這種偶數,而更像是一種用來體現事物之間基本規律和聯絡的數。

回到本文的開頭,關於盈數的第二個《左傳》故事,就是畢萬的故事。畢萬在晉國受封於魏,在當時被認為是大吉大利之事,後世一定昌盛。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就是畢萬的後裔。因此,萬這個盈數在這裡就被視為吉兆。這是後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