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愛不被滿足,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由此導致個體發展受到阻礙。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在相信自己,或者是在相信他人方面出現困難,我們會下意識地尋求某種依賴作為安全感的源頭,這個過程往往會呈現兩個極端的:要麼就是過於的依賴,要麼就是過於的獨立。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把自己內在安全感寄託於物件身上,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冒險的,這樣的關係也是非常脆弱的。但是我們卻樂此不疲,在無形當中也將自己心身發展的許可權交給了他人,這個是大部分在情感挫折當中導致心境障礙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一個依賴的人肯定缺乏健全的人格,不能像成人一樣去面對世間永珍,遇到問題用頭腦解決的三個模式:無非就是逃避壓制跟抗拒。由此導致抑鬱焦慮等等諸如此類的心理問題。成長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依賴,如果將心依託給外界或者別人,你就會產生困惑,一顆困惑的心,如何才能夠找到真相呢,困惑的心只會依據自己的困惑來選擇困惑!你只會相信自己選擇相信的事物,你就會成為他人意識的附庸,以獲得虛假的安全感,活在自以為是的頭腦世界裡面,受困于思維塑造的監獄裡,生活在修羅地獄裡,遭受連續不斷的打擊跟挫敗!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當你受困於你自己的內心,當你找到依賴的事物,就會如獲至寶,一方面感受到生活的殘酷,另一方面又瘋狂地攫取,攫取的物件也許是金錢榮譽,也許是別人的認同感。以便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更為強烈的安全感來擺脫生活的殘酷跟恐懼。大部分時候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是當你的意識對身體有極強的控制能力的時候,甚至會給你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

那些以事業為重心的女強人,儘管他們擁有讓人豔羨的的職業跟收入,但是在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的外殼,外殼之下是一顆脆弱而困惑的心。要不斷地讓外殼變得強大強大更強大,堅硬堅硬更堅硬。以保護脆弱之心不會再受到傷害,但在強大的同時,也忽略了生命的本來的意義。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隨著生理機能不斷衰退,你對身體的掌控的能力也會慢慢地變得薄弱,這時候你就會感到分外的不安,曾經被壓制的心也會變得更加的惶恐,但這個時候你已經沒有其他的力量來抵禦生活的衝擊了,你錯失了生命給你的饋贈,因此導致的情緒會變得更加的激惹!

所以不困於情,不惑於心,不僅是狀態更是行動的過程。不需要透過依賴來獲得安全感,不需要透過攫取,來加強外殼以保護脆弱的內心,那麼你就已經開始真正地成長起來對於依賴的心理模式我們分析得很多,那麼另外一種情況也是必須引起我們重視的。那就是過分早熟的人,過分獨立的人,過分冷醒的人內在平衡也是被打破的自我封閉狀態,對自由和獨立的要求通常比正常人高,結果就會減少跟人的親密關係,認為其他人不值得信任。冷漠而多疑意味著不會讓任何人真正靠近自己,總是與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我們經常有一句俗話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孩子過早地看透了世間永珍,過早地歷經了世間的冷暖。而缺乏自我整合自我療愈的能力,就會逐漸對整個世界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主動切斷與這個世界的連線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變得麻木而冷漠,可能導致人格偏差直至人格障礙的狀態。

人們往往會以心理問題在生活當中導致的障礙前來尋求幫助,但是在人格障礙群體,很少會認為自己有問題。比如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狀態下的時候,他們總是寧願冷眼旁觀人世間的一切,讓他們心理產生一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認為自己無論從智商還是從某些方面都會高人一等,為了維持這種優越感,會不惜一切去違背世間的規則倫常道德法律。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為了證明自己的優越感,會將自己內在的需求無條件地當成對外要求,內在的要求不能夠充分被滿足的時候,就表現出極端激惹的情緒,甚至做出無意識的舉動,比如自殘等激越的行為來威脅對方,來達成自己內在的目的,因不安全感發展出強烈的控制慾,最大的問題就體現在人際關係上,與之相處的人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們的控制慾導致跟無邊界感讓你無時無刻不在被對方PUA,讓你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自處!

與抑鬱等所導致的心理障礙的群體不同,他們也許會因為抑鬱症等等問題尋求幫助,但是他們主要的問題並不在於抑鬱障礙,如果你的觀念符合他們內在的預期的時候,就非常地欣賞你,甚至會表現盲目的崇拜,但是當你的觀點不符合自己內在預期的時候,就會毫無忌憚地去攻擊你詆譭你,所以邊緣性人格障礙,也被稱之為心理諮詢師殺手。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以上兩種心理極端都是頭腦解決安全感失敗後的產物,人們在意識層面會否定焦慮的存在,試圖將自己的恐懼不安全感焦慮感排除在意識之外。結果往往會糾枉過正過猶不及,導致世界觀人生觀跟價值觀的變化,心理失去平衡,從一個極端滑向另外一個極端,儒家的修身提倡中庸,所謂不偏不倚為之中,也是人格的修養,提倡君子和而不群,群而不黨,一個人在保留自己個性獨立的同時,也不要自絕於這個世界。老子提倡和光同塵,光線跟塵土歷來相互交織存在宇宙當中。所以你要上升到更高的維度,你才能夠包容光線跟塵土的混合交織狀態,意識療法稱之為覺知,換句話說當你看穿不安全感源自於頭腦的虛妄,安全感就開始迴歸,你就既不會過分依賴,也不會過分封閉。

頭腦不會讓你抵達覺知,抵達覺知踐行是關鍵,就是陽明先生說的“事上磨”,你沒有辦法停止頭腦思維!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思維的慣性是很強大的,這種慣性是佛教稱之為“業”的東西,除了你自己即便佛陀在世也難以改變的,這個業讓我們繼續活在顛倒夢想裡,活在夢幻泡影裡,大家也嘗試用思維去控制思維情緒跟慾望,繼而走向依賴跟自我封閉的老路。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意識療法(TOC)提到合一的概念,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出離頭腦思維的方法,也是抵達覺知的必由之路,很多人也去做了,但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就一味去追求感覺去排斥思維慾望跟情緒,沒有慾望情緒跟思維的結果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泥偶,你就將合一當成一次性打火機,一次性打火機的特點就是廉價耐用,一點就著,當被思維愚弄,被慾望牽制,被情緒主宰的時候就會讓你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你會做出你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情來,所以合一這個一次性打火機會打出意識之光,意識多一點,無意識就會少一點,這是此消彼長的過程,但火機用完就要扔掉,而不固守!

如何踐行合一抵達覺知的方法參詳以下專欄:

禪宗故事“渡河負筏”的故事,為了度過湍急的河流,辛苦打造了一個筏子,然後過河了,捨不得這個筏子,綁在背上,在本就艱辛的人生路上踟躕前行。所以要像一次性打火機一樣,用完就可以扔掉了!

如果你不會處理內在的不安全感,要麼會依賴別人,要麼會自我封閉

透過合一出離頭腦的絮叨,你才能夠感覺到內在的寧靜,當你看穿頭腦的恐懼,安全感才會迴歸,當你停止無意識的追尋,就不會透過依賴或者自閉來獲得虛假的安全感。當你超越內外交困的局面,你就已經抵達了覺知的狀態,當你開始覺知,你就開始療愈之旅,不再向外追尋,也不再自我封閉,你也就不困於情不惑於心,夏花一般以最自然的狀態綻放於塵世中,不知道不安全為何物,只是有意識地活在當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