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在追求養生嗎?是當代的養生之道?

躺平,是最近網路媒體上經常討論的一個詞,躺平是什麼意思?所謂的“躺平”,由字面含義引申為不迴應、不積極、不主動的一種心理態度,現在被用來表示當代年輕人看淡競爭之後主動追求低慾望生活的一種社會現狀。媒體的爭相報道,引發了全網對於“年輕人該不該躺平?”的大討論。

作為從醫者,從養生角度分析這個思潮的所帶來的對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體力勞動相對不足,腦力勞動相對過剩,容易出現個體機能紊亂,造成個體精神過度緊張,軀體也日益緊張,處在各種各樣的“亞健康”狀態。軀體疾病的危機訊號很容易潛伏下來,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亞健康”狀態,身體健康遭到極大的威脅,甚至出現“過勞化”現象。

在古代,中醫理論對勞逸過度就有詳細的講解,《黃帝內經》提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這是中醫養生的核心理論。正常的工作勞動和體育鍛煉,有助於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不會使人致病。所謂勞逸有度,即不過勞、不過逸,過度勞累是指比較長時間的過度操勞,或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過勞容易損傷形體、積勞成疾;過度安逸是指完全不勞作、不運動,則陽氣不振,易感外邪。過勞過逸都可以成為致病因素而使人發病,所謂“五勞所傷” 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躺平”是在追求養生嗎?是當代的養生之道?

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勞力過度主要指較長時期的不適當的活動和超過自身所能負擔的過度勞力,勞力過度可以損傷內臟功能,致使髒氣虛少,可出現少氣無力、四肢睏倦、懶於語言、精神疲憊、形體消瘦等,即所謂“勞則氣耗”。勞神過度指思慮勞神過度,即指腦力勞動,勞神過度可耗傷心血,損傷脾氣,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及納呆、腹脹、便溏等症,甚則耗氣傷血,使臟腑功能減弱,正氣虧虛,乃至積勞成疾。所以過勞是不可取的。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乃生命之本,《呂氏春秋》記載: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現代研究顯示:工作和運動可以改善身體機能,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增加人對身體的敏感度;運動還可以改善心情,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改善健康狀態,使個體能可持續發展。

躺平從某種角度講可以認為是一種追求安於現狀和逃避大千世界的心態,《內經》認為個體不能太過安逸,因人體氣血需要宣通,筋骨需要強健,人只有提升氣血的正常執行,才能身體健康,享有天年。過度安逸,不勞作,又不思運動,使人體氣血執行不暢,筋骨柔脆,脾胃呆滯,體弱神倦,或發胖臃腫,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還可繼發其他疾病,這個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頹廢,容易被時代所淘汰,更是不可取,不提倡的。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國家需要富強、社會需要進步,形體需勞,勞逸結合,體力和腦力都不能太過勞累,運動有規律、有節制,不逃避現實,不心灰意冷,這樣才是長久的健康之道,生存之法。《內經》所倡導的“形勞不倦”,適當地安排工作,休息和保持運動適度,鬆弛軀體的精神,從而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人生恆遠的目標才能實現,願年少一代都能筆直腰桿、昂首闊步。

“躺平”是在追求養生嗎?是當代的養生之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