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側柏葉

中藥古今研究:側柏葉

一、典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

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溼痺,生肌。”

2、《本草備要》:“補陰,涼血。止吐衄崩淋,腸風尿(血)痢(血),一切血證,去冷風溼痺,歷節風痛。塗湯火傷,生肌殺蟲,炙罨凍瘡,汁烏髭發。”

3、《本草便讀》:“治髒毒之難痊醫腸風而易愈。”

4、《藥性論》:“止

尿血,能治冷風歷節疼痛。”

5、《本草崇原》:“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溼痺,生肌。”

6、《本草撮要》:“功專養陰滋肺燥土。治吐衄崩淋,腸風尿血血痢,冷風溼痺。”

7、《日華子本草》:“炙窨

凍瘡。”

8、《

本草圖經》:“殺五藏蟲。”

9、《本草分經》:“苦寒燥澀,最清血分溼熱,治一切血癥、風溼、諸痺、歷節風痛。柏皮治火灼爛瘡,長毛髮。”

10、《本草正》:“善清血

涼血,去溼熱溼痺,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11、《本草易讀》:“

吐血衄血,痢血溺血,赤白崩中,風冷歷節。

敷湯火而止痛,解蠱痢而殺蟲;滅瘢痕而生肌,潤鬢髮而黑頭。”

12、《生草藥性備要》:“

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13、《本草擇要綱目》:“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溼痺生肌。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炙 凍瘡,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敷湯火傷,止痛滅瘢。服之療蠱痢,作湯常服殺五臟蟲。”

14、《醫林纂要》:“洩肺逆,瀉心火,

平肝熱,清血分之熱。”

中藥古今研究:側柏葉

15、《嶺南採藥錄》:“

涼血行氣,祛風,利小便,散瘀。”

16、《藥鑑》:“主吐血衄血痢血崩血尿血。久服輕身益氣,令人能耐寒暑,更治冷風歷節疼痛,此補陰之要藥也。”

17、《藥性切用》:“味苦微寒,性澀氣燥,最清血分溼熱,止血痢、腸風。”

18、《顧松園醫鏡》:“治痺症歷節疼痛,止腸風,吐衄崩淋。”

19、《中藥大辭典》:“涼血,止血,祛風溼,散腫毒。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溼痺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

20、《長沙藥解》:“味苦、辛,澀,入手太陰肺經。清金益氣,斂肺止血。”

21、《藥性本草》:“治冷風歷節疼痛,止尿血。”

22、《本草從新》:“涼血,去血分溼熱。”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及揮發油、鞣質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槲皮苷不得少於0。10%。

2、作用:本品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有鎮咳、祛痰、平喘、消炎、鎮靜等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藥理:其提取物對動物有鎮咳、祛痰作用;有中樞鎮靜作用,可協同戊巴比妥鈉之麻醉作用,明顯減少動物之自主活動;可舒張離體腸段平滑肌,且可明顯解除組織胺與乙醯膽鹼所致腸痙攣;有縮短出血、凝血時間作用,且生用比炒炭止血為好。

中藥古今研究:側柏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