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眾所周知,排便是我們身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我們吃進體內的食物在經過胃腸道的分解後,一些無用的代謝產物就會以糞便等方式排出體外,而一個正常人的每天排便應該是有規律,且大便狀態是不軟不硬的。

但如果發現大便次數增多,大量稀爛不成形,那就要注意了,這是在提醒我們身體存在一些疾病。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這種情況,中醫稱之為“便溏”,指的是大便形似溏泥,不成形,患者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祖國醫學認為,便溏的病因病機中,以脾虛最為多見,脾主運化升清,若脾虛,可致清氣在下,化生內溼,則生便溏。

脾虛,則便溏!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五臟六腑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臟腑各司其職,則身體安康。其中脾胃主司運化,有化生氣血,納運食物的作用。故《黃帝內經》也記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指出飲食水谷的消化與運輸需要依賴脾胃的功能。

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食物從口腔進入胃中,胃會分泌胃酸等物質分解食物,而在這個過程中,“脾”也參與消化內分泌及神經調控的過程。恰如《黃帝內經》所言“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如果脾氣健運,則攝入體內的食物就能及時化為氣血而充養機體,營養輸送到身體各臟腑器官得以維持生命活動。

若日常生活中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制,又或者久病耗傷脾氣,導致脾虛,則飲食水谷的運化失常,導致運化精微、積穀為滯,聚水成溼,形成溼滯內生、清濁不分、雜混而下,最終誘發便溏。這就如同一條泥路,雨天的時候,路上就會出現很多有泥漿的地方,甚至出現髒髒的水坑。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這一現象,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講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意思是說,

脾氣主升清,胃氣主降濁,如果脾胃出現問題,胃氣不降了,反而往上走,就會出現噯氣、呃逆、噁心、嘔吐、食慾下降等表現;脾氣不升了,就叫做脾氣虛弱,嚴重的則稱之為脾氣下陷,就會出現腹瀉、便溏等症狀。

現代醫學認為,便溏即為大便不成形,大便稀軟,呈現爛泥狀,且大便中可能伴有不消化之物,也即我們常說的“拉稀”,若病程持續1周以上,可預示器質性病變;若病情嚴重,可使人體喪失大量水分,將機體置於脫水狀態,從而減少血容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迴圈,可致血栓、血管堵塞,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脾虛有輕重之分,及時調理為關鍵!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有脾虛的表現,但據調查顯示,在這些人群中,真正重視並及時調理的人並不多,多數人僅採取食療或自行服藥。然而,脾虛證表現多樣,不同患者,其症狀的嚴重程度、病程長短、年齡、體質等不同,用藥也應不同。盲目使用補脾藥,或者“東施效顰”,照搬其他病友的用藥組方,很容易適得其反,導致脾氣更傷。

中醫臨床中,將脾虛證分為輕、中、重度。其中,

輕度脾虛以氣虛為主,主要表現有腹脹,食慾減退,進食腹脹加重,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懶語,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等。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中度脾虛則多以脾陽虛為主,主要表現有

腹脹,食慾減退,進食腹脹加重,甚至僅吃一點東西都脹,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大便溏稀,腹痛綿綿,喜溫喜按,或出現手腳冰涼,小便短少或白帶量多色白,舌淡胖苔白滑等症狀。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重度脾虛以脾虛諸證為主並常伴見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典型症狀,比如除了可出現上述症狀外,甚至可出現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各種慢性出血病證等。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參苓白朮散,益氣健脾,治便溏!

改善脾虛引起的大便不成形,中醫一般選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作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其中,補中益氣湯側重於補中、昇陽舉陷,故多用於脾虛嚴重者,而參苓白朮散則多用於輕度和中度脾虛證。

參苓白朮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方被後世奉為治療脾胃氣虛洩瀉和“培土生金”治法的代表方劑。該方由白扁豆、白朮、茯苓、甘草、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組成。

長期大便不成形,都是脾虛惹的禍!1箇中醫方,益氣健脾,治便溏

其中,人參、白朮、茯苓為君藥,用以益氣健脾,兼可祛溼。山藥益氣補脾固澀;蓮子肉補脾澀腸;白扁豆健脾化溼;薏苡仁健脾利溼;四藥共為臣藥。佐以砂仁芳香化溼、行氣醒脾;桔梗宣利肺氣,配伍砂仁能調暢氣機,又能增強茯苓、薏苡仁等的利溼之功。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參苓白朮散可透過改善患者的腸道菌群以改善腹瀉、便溏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陰虛火旺者慎用,以防滲溼傷陰。而且,長期便溏的患者由於病情纏綿,反覆發作,有的患者便溏時作時止,因而實際發病病因也會較為複雜,可由溼熱所引起,正如古代名醫朱震亨在他的醫著《平治薈萃》中提到:“溏洩者,漸下汗積粘垢,溼兼熱也”,也可由脾腎不足,肝氣不足等引發。因此,在實際調理時,應結合自身情況在辨證的前提下系統調理,抓住病機關鍵,標本同治。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

【宣告】: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