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2021年5月22日13時零七分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享年91歲

舉國同哀 山河悲泣

我們含淚送別國之脊樑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2021年3月10日

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所基地摔了一跤

引發身體不適

4月7日

轉往長沙湘雅醫院老幹病區進行住院治療

一個多月的治療 並沒有使袁老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

直到上午湘雅醫院的醫務人員還在盡力搶救

事與願違

最終 這人間 還是沒能留下他

穿越時間的隧道

讓歷史紀君帶您一起回望

袁老有限但終將無限延續的生命歷程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巧合的是

為袁隆平接生的 是當時著名的婦產女神林巧稚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因為父母的關係 袁隆平在少年求學時代就去過很多地方

這段豐富的閱歷讓袁隆平見識了不同地方多樣的風土人情

在他6歲那年

一直在城市居住的袁隆平被母親

帶到漢口郊區的一家果園去遊玩

對於從沒見過果園的袁隆平來說

這次遊玩更顯奇妙

也從此打開了這個少年內心深處對於農業的痴迷

他曾經這樣描述那一段年幼時期的旅程

“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

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

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

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

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也正是那時

開啟了他與農業、與土地一生的羈絆

1949年夏天

高中畢業的袁隆平並沒有聽從父親的安排報考南京中山大學

那時他已經立志要當一位農業科學家

擁有自己想法的袁隆平選擇了西南農業學院

說到這裡 還有一段趣事

1951年的7月

西南農學院空軍招兵

當時的袁隆平也參加了報名

而且體檢、政審都已透過

後來因為需要祖國的經濟建設需要更多在校大學生的參與

而未能入伍成功

如果袁老當時參軍成功

中國就會少了一位功勳卓越的農業科學家

但也必將會多出一名智勇雙全的將軍

畢竟 優秀的人才就如暫時被沙土掩埋的金子

不管在哪片沙灘 最終都會綻放光芒

1953年8月

袁老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

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農校教學

開始了他長達十八年的執教生涯

也正是在安江農校

袁隆平結識了他一生的伴侶鄧則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畢業幾年後的袁隆平

個人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在安達農校也屬於大齡青年的行列

同事們也都積極地為他張羅介紹物件

但奇怪的是 介紹一個失敗一個

久而久之 姑娘們也都開始遠離他

原來那時的袁隆平 一心痴迷於工作 生活上也不大講究

不僅衣著樸素 甚至還有些不修邊幅

怪不得女孩子都不願意接近他呢

不過對於這些 袁隆平都不以為意

但是直到鄧則的出現

激起了袁隆平心裡愛情的漣漪

鄧則是袁隆平的學生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當袁隆平向她提親時

可嚇壞了這位內斂安靜的女孩

加上兩人還是師生關係

還有八歲的年齡之差

鄧則迴避了這個請求

當同事知道這個事情之後

看到袁隆平這個悶葫蘆終於開竅知道追女孩了

便開始極力撮合兩人

在這些熱心紅娘的撮合之下

1964年正月初十

33歲的袁隆平和25歲的鄧則喜結連理

成家後的袁隆平

原本簡陋的宿舍也重煥生機

覓得知心伴侶的袁隆平更是幹勁十足

全身心地投身於他的農業事業

自1960年7月

在農校試驗田意外發現一株特殊形狀的水稻之後

透過實驗 他推斷出這是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

那個時候的他也不是那麼的確定

因為他深知水稻天然雜交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

不過 一旦雜交成功 產量也會成倍地巨增

但他決心試上一試 只要嘗試 就會有希望

6年後

袁老發表了一篇題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

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上》

這篇論文很快被當時的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看到

他立刻致信安達農校

表示將大力支援袁老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得到肯定和支援的袁老更是衝勁兒十足

他終日輾轉在試驗田和實驗室之間

在歷經一次次的嘗試 一次次的失敗 一次次的質疑之後

功夫不負有心人 於1973年

袁老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上發表了題為

《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

這也正式宣告了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產量也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一倍有餘

自1976年 袁老的這一研究成果便在全國大範圍推廣應用

田地裡水稻的單產和總產量都呈現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此時的袁老並不滿足於現在的成就

在他心裡 一直認為還有突破的空間

1986年 他提出了由三系法向兩系法 再到一系法

並且程式更加簡便效率更加高效的水稻育種戰略

經過9年的不懈努力 兩系法成功問世

1996年 袁老又轉戰研究超級水稻 農業部也正式立項

4年後 喜報傳來

中國的超級水稻畝產量實現了驚人的三連跳

這位田間地頭的科學家

50年如一日

一步一步完成了他三系法、兩系法雜交水稻

和超級雜交水稻的既定軌跡

根據統計結果顯示

近年來

我國雜交水稻的年種植面積已超2。4億畝

年產量已達250萬噸

多養活了中國7000萬人口

但這樣卓越的成就並沒有讓袁老滿足

在央視記者的一次採訪中

袁老曾這樣說道

“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上世紀60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我都親眼見過

大家沒有飯吃,叫花子來討飯,飯都沒有,你討誰?”

當記者問他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袁老連答兩次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然後長舒了一口氣

為了這兩句“不可能了”的承諾

袁老繼續帶領他的團隊開疆拓土

這次他把目光轉向了中國面積較廣的鹽鹼地上

在這位摯愛土地的科學家眼中

只要是土地 只要能耕作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他就應該努力讓豐碩的果實破土而出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 約有15億畝鹽鹼地

但具有改造潛能的卻只有2億到3億畝

這個數字的對比是那樣的微弱和懸殊

但袁老卻表示

只要能改造好這2億到3億畝有開發潛能的鹽鹼地

中國就不用再為糧食安全問題憂慮了

2020年10月14日

袁老鹽鹼地的研究團隊傳來“海水稻”的大好訊息

“超優千號”耐鹽水稻實現了每畝802。9公斤的高產

這一年的袁老已經90歲高齡

11月 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召開新聞釋出會

這位“90後”的生日願望也變為現實

這時的他 看起來還是那麼意氣風發

他調侃自己道

“高產高產更高產的追求是永恆的,我的腦瓜子還可以

還要從“九零後”一直工作到“百零後”

這位功勳卓越的科學家

不僅關心中國的溫飽問題 更是心繫世界

他有兩個夢想 一是禾下乘涼夢 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為了偉大夢想的實現 他從未停下前行的步伐

20世紀80年代以來

他積極開設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

為全球近八十多個發展中國家,

培訓了3000多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

同時,他也是聯合國樑龍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現在袁老的雜交水稻也跨出國門

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

菲律賓、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大面積種植

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袁老的一生更是獲獎無數

1981年獲得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

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019年獲得共和國勳章

此外

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美國“世界糧食獎”等許多國際大獎

如此勳章加身的他

心中卻始終有一個難以釋懷的遺憾

對於妻子,他是一位好丈夫

對於子女,他是一位好父親

對於學生,他是一位好老師

對於人民,他更是一位無可挑剔的實幹者

但唯獨對於母親,他懷有深深的愧疚之感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為了幫助工作繁忙的袁老照料孩子

已70歲高齡的母親離開了生活大半輩子的安江

來到了一切都那麼陌生的城市

那是一箇中秋節的晚上

全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同行都聚集在一起

作為發起人的袁老自然也不好缺席會議

但那時的袁母已經進入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一直忙於工作的袁老即使天不亮就趕往安江

還是沒有見上母親的最後一面

這件事情

一直成為了他中最大的痛楚和遺憾

他無數次自責

無數次想象

彌留之際的母親

是多麼盼望能再看一看她心愛的兒子啊

如果自己能少下一次田

少做一次試驗

少出一次差

少參加一次論壇

不就能多陪陪母親了嗎

每當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在國際論壇談笑風生時

接過一座座獎盃之時

袁老都要向人說說她他的媽媽

這個對他影響最深也最愧疚的人

母親的英語啟蒙

讓處在閉塞環境中的袁老能夠用英語

毫不費力地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

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

去探索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

也是母親的執著與一次又一次的鼓勵

讓他在那段顛沛流離的歲月中

接受系統的現代教育

為日後廣闊天地的肆意翱翔奠定基礎

也是母親自孩提時代便傳授的哲學思想

支撐著袁老在試驗的千百次失敗中堅強起來

人們都說 袁老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在他的心中

這粒種子 是母親在他幼年時便種下的種子

如今 袁老離開了

就像鍾南山院士說的那樣

他要在天堂好好休息了

他可以去陪伴他的母親了

在那裡 他不是“雜交水稻之父”

他只是母親的孩子 紙短情長

微薄的文字難以表述袁老的豐功偉績

造夢人已經遠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好珍惜每一粒糧食

也是我們這些平常人能做到的對袁老最好的追思了吧

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此有什麼見解呢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送別國之脊樑!保健醫生稱袁老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