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走下神壇?正確使用才利大於弊

近期有關“阿司匹林走下神壇”的推文引起一陣軒然大波,也讓許多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們惶恐不已。那麼阿司匹林究竟是個什麼藥物?是否還有臨床療效呢?

阿司匹林走下神壇?正確使用才利大於弊

說起阿司匹林的傳奇的歷史,竟和人類文明幾乎一樣悠長。它的發明起源於隨處可見的“柳樹”。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柳的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在美洲,印第安人也很早就認識到咀嚼柳樹皮或用水沖泡柳樹皮飲用可以治療疼痛和發燒。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紀記錄了柳樹皮的止痛功效。

醫學小貼士

柳樹皮的藥效源自它含有一種叫做水楊苷的物質,直到19世紀才被提取出來,而後科學家從水楊苷裡分解出水楊酸。但水楊酸作為藥物並不成功,它有一種極難吃的味道,對胃的刺激作用很大,許多患者甚至認為用它來治療比病症本身更難忍受。便有了後面“霍夫曼孝子”的故事,飽受風溼之痛的父親服用水楊酸來緩解疼痛,但它引起的嘔吐和胃部不適讓人難以忍受。能否在治療關節炎時避免或減輕對胃的傷害呢?這引起了霍夫曼的極大關注。後來他給水楊酸分子加了一個乙醯基,發明了乙醯水楊酸,也就是現在的“阿司匹林”。

到了20世紀科學家發現了阿司匹林能預防血小板凝結,可以減輕血栓帶來的危險。

從此,阿司匹林從一種解熱鎮痛藥物變成一種心血管類藥物,在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5 分鐘就透過審批,這在醫藥史上是極罕見的。

阿司匹林走下神壇?正確使用才利大於弊

關於“阿司匹林走下神壇”的說法,是基於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兩項大型臨床試驗ASCEND和ARRIVE試驗,2個試驗結果顯示:對於心血管疾病危險中等的中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基本無益。

那是不是所有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都沒有益處了呢?

其實並不盡然。

對於臨床上有明確的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閉塞性外周動脈疾病、生物瓣膜置換術後3個月後、部分血栓高危但不適合抗凝治療的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房顫)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改善症狀、預防復發的明確作用;

對於未患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動脈疾病等)的人群,如果存在:吸菸、高血壓(或收縮壓升高)、糖尿病、血脂異常(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肥胖、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等危險因素的患者,應由專業醫生進行評估,如心血管事件獲益超過出血風險,可使用阿司匹林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阿司匹林走下神壇?正確使用才利大於弊

目前,阿司匹林的應用,不僅僅侷限於心腦血管疾病,還用於其它領域。

最近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釋出了妊娠期間應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用於預防或延遲先兆子癇的發生。

醫學小貼士

阿司匹林腫瘤的預防和治療中也有少許涉足。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透過對4項研究14033例患者的分析顯示,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結直腸癌累計死亡風險33% ;透過對3 項研究47464例患者的分析顯示,使用阿司匹林超過10年,可降低40%結直腸癌發病風險;所以基於以上結果,

USPSTF建議:50-59歲人群可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用於CVD和直結腸腫瘤的一級預防。而對於60-69 歲、10 年CVD 風險≥10%的人群,可個體化考慮是否應用阿司匹林進行CVD和直結腸腫瘤一級預防。

阿司匹林走下神壇?正確使用才利大於弊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阿司匹林由於它的作用機制,也存在如下副作用:①導致痛風復發;②引起哮喘;③造成胃腸道損傷,甚至誘發出血。所以痛風、哮喘、胃腸病的患者均應慎用,在應用期間,注意觀察胃腸反應,定期複查血小板。

所以,對於阿司匹林,用對,是一把可以殺敵的利刃;用錯,又是害己的一把鋼刀。因此,“收益”和“獲益”一起伴行,如利大於弊,則建議應用,如弊大於利,則棄之或換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