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那何為氣至呢?氣至後又當如何?

《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只是理解上有些不同。

這句話,說了三個問題。第一,如何氣至?第二,氣至,至的什麼氣?第三,氣至以後怎麼辦?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那何為氣至呢?氣至後又當如何?

第一個問題,如何

氣至

目前的課本上,有各種各樣的刺激手法,包括提插捻轉、振法、顫法等等等等。這也是其中一種方法。在《靈樞·小針解》裡有“粗守形,上守神”。在《黃帝內針》中,針刺的方法,在應用其理論選穴以後,針刺,很重要的一句話,是要讓患者細細體會病痛緩解的過程。同時,在針刺的時候,不但患者要注意力集中,醫生也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到患者患處,幫助患者氣至。

不過這種方法有侷限性。當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或者有氣滯的時候,氣滯的效果就很差。這時候針灸療效,往往是“全或無”的情況。而在高樹中《一針療法》中,有運動針法,在針刺以後,一邊行針,一邊活動患處。這樣,可以相對減少患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影響。不過同時,效果也不如注意力集中時的可以產生的最佳療效。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那何為氣至呢?氣至後又當如何?

第二個問題,

的是什麼氣?

氣至不同的手段不一樣,調動的氣也不一樣,臨床療效也不一樣。簡單的提插捻轉等刺激手法,調動的是經絡本身的氣。進針時呼吸、六九補瀉等,也是本身的氣,促進本身氣機的執行。在道教裡,對氣的認識有了一些細化,有先天之氣,有後天之氣,有水谷精氣,等等等等。

一般人經絡之氣是後天之氣,而道教修煉就是要後天返先天,可以呼叫先天之氣。這個是需要有一定氣功底子的醫生才能呼叫的,而且很容易傷及自身。這個也就是俗稱的“放外氣”。在剛開始試著扎針的時候,用過類似的方法,效果非常不錯,但是自己也非常累。因為需要調動自己的精神,用神去調動氣,往往扎完一個病人就不行了,就困的要死。後來經過練習,一是本身氣比較充足,偶爾用一兩次完全頂得住;二是又探索了新的方法。不過這個方法……目前不太方便普及。

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那何為氣至呢?氣至後又當如何?

第三個問題,氣至以後怎麼辦?

這個問題,首先得參考一下《三國志·華佗傳》: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也就是說,扎完針,不是說躺著就得了,也是要進行導引。

目前用針灸處理的問題,多是區域性經絡不通,導致各種疼痛腫脹痠麻等症狀。這時候,在氣至以後,就需要進行一些發揮了。首先,患者和醫生注意力放到患處,可以用各種方法調動一些氣,等氣至以後,往往表現是患處區域性的熱,也有跳動或者發涼的感覺。然後讓患者自己進行導引,控制氣感,如果是在經絡裡,可以沿經絡向上向下來回走動,疏通一下區域性;如果氣感在某個位置卡主了,上不去或者下不來,這時候可以導引患者進行內行呼吸。呼吸調整到細、均、長,吸氣,區域性氣感以及患處縮小,呼氣,患處放大。這樣進行幾次,一般不通的地方就可以解決了。

#健康大V創造營##頭條健康##快問中醫超能團#@快問中醫@頭條健康情報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