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您“腸道息肉”的前世今日

腸道息肉是什麼?

大腸是消化道息肉最常發生的部位之一。息肉就是多長出來的一小塊“贅肉”,其本質是一個增生組織的團塊。

告訴您“腸道息肉”的前世今日

正常情況下,腸道粘膜是光潔的,其表面的上皮細胞每天有序不斷地更新脫落。若區域性受到了損傷或刺激,加速修復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區域性出現過度增生,於是在腸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息肉分類

腸道息肉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型別:

1。幼年性息肉:

常見於幼兒,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炎性息肉:

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糜爛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雖然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大腸的長期慢性炎症可以誘發癌變,宜及時治療。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故又稱癌前息肉,有三種類型: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

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而絨毛狀腺瘤最易癌變。

一般人的大腸息肉大多是這種癌前息肉。在臨床上經結腸鏡摘除的息肉,其病理檢查大多是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上皮內瘤變是癌前病變,也就是說向結腸癌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有些甚至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與癌十分接近或就是早期癌了。

告訴您“腸道息肉”的前世今日

為什麼腸道會長息肉?

發生腸息肉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感染

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

2。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

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5。遺傳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並不低,在50歲以上的人群裡,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

以下這類人群跟容易長腸道息肉:

50歲以上

久坐、 體重超標

吸菸

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及既往史。

告訴您“腸道息肉”的前世今日

腸道息肉的症狀

腸息肉一般沒有症狀

。少數息肉因表面糜爛或被糞塊擦傷可以發生無痛性出血。腸道息肉病(腸道內有幾十、幾百個息肉),可影響腸道蠕動而發生腹瀉;但多發性腸息肉(一般幾個,甚至十幾個息肉)不會影響腸道功能,也就是不會發生腹瀉或便秘。偶爾,巨大的腸息肉可引起腸道扭轉或套疊,發生腸梗阻。

腸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無痛無息的發生癌變。

大腸息肉之所以令人擔心,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現在醫學已經很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即使一開始可能是良性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可能向惡性轉變,尤其是那些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腺瘤性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型別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

還有些特殊型別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從腺瘤性息肉開始,經歷一些基因突變,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內瘤變),再發展到癌症需要5年乃至10年的時間。有家族史的病人發展會快一些。從早期癌症發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時間,其進展速度往往取決於癌症的惡性程度。

但臨床上大多數腺瘤性息肉摘除後病理檢查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少數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接近癌或早癌。因為息肉長在腸內沒有症狀,發現時已不知長了多少年了,因此一旦發現腸道息肉需儘快切除。

腸息肉治療方法

前腸鏡下切除息肉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

更多關於疾病以及腸道的知識請檢視我的歷史文章!

如果您喜歡請點贊加關注!

@大家健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