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的苦樂記

養雞的苦樂記

讀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剛好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書讀不讀讀得好壞都並不重要,那是個憑著一手老繭就可以上大學的年代,因此大家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多,課外可以做很多跟讀書不相干的事情。比比現在的孩子們不知道那個時代是幸還是不幸。

當時幾乎所有的食品都是憑票定量供應,記得能算葷菜的就是每人每月半斤定量豬肉,這點東西是僅夠拿來塞牙縫的。那時候是住在長春,東北地廣人稀,房前屋後的空曠地都可以建個標準運動場了。因此家家戶戶都在樓房的四周圈塊地砌小屋造院子,得養點兒啥不能淨吃齋被素死呢。

所以人人思葷琢磨著得養點啥好,到時候可打點牙祭,大家飼養最多的就是雞鴨鵝兔,極少數的人家會養豬,現在說起來該算是大型動物了。那時養貓狗還不大時興因為很少能拿來果腹,畢竟窮的時候滿腦子想著的都是吃盡管是沒得吃。最要命的是養公雞,大清晨就此起彼伏的啼鳴聲鬧鐘都不用了,簡直就是擾民。

父母是南方人,告訴我當初他們來長春時這裡的人是不大吃雞,雞是養著用來下蛋的。後來雖然是跟著南方人也吃了起來,不過多是喜歡吃公雞的習慣,南北的思維差異有時還真的是整不到一塊去,江浙這一帶都覺得公雞是發貨一般不吃,要吃也得是先閹了再養。

我們家養了五隻雞,多的時候有六隻,當然必須得是母雞,因為能下蛋時撿雞蛋不能生蛋了可食肉兩全其美。當時父母們每天忙著沒完沒了的開批鬥會做檢討沒空,照顧雞同志們的任務就成了我的事業和業餘愛好了,共同的志向酒是為了雞蛋。有陣子也曾養過一兩隻兔子,因為無法忍受兔子尿的惡刺激還是沒能繼續堅持下來。

開春買來的小雞仔漸漸的把牠們養大成雞,就盼著牠們能有點兒出息多下蛋。養久了就發現勤生蛋的雞都是很精幹的,偷著長肉的雞所吃的飼料都是給了牠自己養生了卻懶著下蛋。怎麼感覺人似乎也是如此,肉多了不便則活動減少而且還影響內分泌也是容易出問題的多點。

每天給這些雞產婆們吃二頓,雖然牠們是想吃就吃不按套路來,但我只能是早晚二次投食。準備雞食絕不是一件輕鬆活,天氣暖和的時候還好,當冰凍的季節那就是種折磨。每天要剁一臉盆的冰凍白菜葉,是儲存冬菜時掰下來的老葉,放在室外拿回來要在凍著的狀態下剁碎,不然化開了就會成上下兩張菜皮難剁碎,然後還得用手把冰水擠幹,不然雞們得喝菜湯了,那種冰寒刺骨如刀刮感至今難忘。

剁好擠幹了的白菜葉拌上米糠或者是玉米麵,這雞的料理就熟成了,還會把吃過的雞蛋殼積攢後敲成粉再加進去,否則雞缺鈣會生軟殼蛋。米糠是向農民們買來的,憶苦思甜的時候我也吃過,算是也體驗了一把雞生,玉米麵是當時唯一不限量的人口糧,有糧票就能買,營養該是不錯就是口感差了點天天吃難以下嚥。

記得是養了蘆花還有白色精瘦的叫洋雞兩種,洋雞很會生蛋幾乎是每天一個,能連續下個百來天。還有一種叫白樂呵的雞也養過,長的塊大豐滿滾圓,可下起蛋來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讓你得稀奇樂,有一點倒是其特長是個戰鬥雞,打起架來就那身板不啄死也得撞死壓死對方,儘管平時瞧上去是有點憨。

晚上雞是被圈放在家裡廚房中的雞籠裡,現在想想真的是挺不衛生的,人和家禽生活在一個空間裡,納悶那時候也是時有雞瘟咋人就不得禽流感的呢。早上開啟大門後雞們就飛一般地衝出直奔院子去,晚上也是開了院子門就自己認路上樓回家,現在也忘記了當時是咋把牠們調教得如此乖巧聽話的。

最開心的還是雞下蛋撿雞蛋的時候。那個時候雞吃的都是有機食糧,也沒那麼多的土雞不土雞的糾結,只要是雞蛋都稀罕。每天的撿雞蛋的時光感覺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這天如果所有的雞都生了蛋那覺得就是中了大獎,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人的快樂可能都會是很簡單的吧。

有人是會說喜歡回憶了是老的表現,人無論老與否皆是需要回顧的,前途是未來而不可知,走過的路是已經經歷過的可以細細的品味。現在不是時常在說我們都行走得太快了嗎,應該是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了才是,走的過快會錯失掉許多美麗的景色,慢步是觀風景慢活也許是瞧人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