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聖心源》之“中醫理論與哲學的界限”

大家好!我是佰草軒!

我在揭秘《四聖心源》之“序言”中提到學習中醫首先要搞清楚三個問題,上兩講已經把“悟性思維”和“中醫專業術語體系”問題講完了,今天談一談第三個問題:關於“中醫理論與哲學的界限”問題,我在這裡首先要提示大家注意,以上三個問題我會在以後的講解中不斷提到,希望大家把以上三個問題的文字(或錄音)儲存下來,以便於對照思考。

為什麼要把中醫理論與哲學的界限當做一個問題專門來說一說?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常常把這兩個理論體系混淆起來,從而對學習中醫理論和辯證論治造成一定的困惑!

比如中醫把“陰陽五行”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這個理論源自於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上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傳

繫辭上傳》一書中又有這樣的描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揭秘《四聖心源》之“中醫理論與哲學的界限”

這個“一生二”和“是生兩儀”中的“二”、“兩儀”在中醫理論中就稱為“陰陽”,“陰陽”的基本哲學含義,與“二”和“兩儀”是完全相同的,都具有互為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基本特徵,但“陰陽”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專業術語”或“專有名詞”,它在中醫理論體系中具有明確的含義,就像我在《揭秘四聖心源》之“中醫專業術語體系”中所表達的思想一樣,我們在研究中醫理論過程中,不能把“陰陽”這個概念與其他相類似的概念相混淆,否則就會造成概念上的混亂。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陰陽”這個概念不能在其他地方使用,我們只是強調:“陰陽”這個概念在中醫理論體系中使用和在其他地方使用,其含義是有區別的!儘管它們的哲學含義是相同的,但也要加以明確區分。

下面我們說一說中醫理論中的“五行”,“五行”之中的“木、火、金、水”與“兩儀生四象”當中的“四象”,其哲學含義是一致的。但“五行”作為一個整體而言,與“四象”就有較大的區別,“五行”作為一箇中醫專業術語體系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具有其特別的豐富含義,一方面它蘊含了“四象”的哲學含義,另一方面它又與中醫的“陰陽”概念相聯絡,所以,“陰陽五行”構造了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框架,我們在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辯證的時候不能將它們割裂開來,稍有不慎就會滑入“誤區”。

透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基本上可以看清楚中醫理論與哲學的界限了,從“陰陽”這個概念產生的那一刻起,中醫理論與哲學理論就開始分清了界限,我在這裡所說的“界限”是一個邊界的意思,萬萬不可把它理解為:兩者從此以後就毫無關係了。

上面我講的比較抽象,可能不太好理解,我舉一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有沒有文化基礎,大家都對“寒熱”、“虛實”都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和理解,所以,對中醫理論中提出的“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都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原因在於大家生活在中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潛移默化,使大家普遍具有了理解以上養生治療法則的哲學基礎,這也說明哲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會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我提示各位網友,在生活中我們所能理解的“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養生治療法則,大多數都是在哲學層面上來理解的,這也給大量的保健滋補品氾濫成災提供了廣泛的生存土壤,因為大家好理解、容易接受。

但當出現身體“虛不受補”、“寒上加寒”等情況時,就只能求助於中醫專業術語體系來加以解釋和辯證,所以沒有中醫理論基礎的人,就很難理解中醫提出的:“以通為補”、“真寒假熱”等治療法則及辯證描述,這是我們要區分中醫理論與哲學界限的現實意義之一。

這還不夠,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需要說清楚。

在學習研究中醫理論這個層面,如果分不清中醫理論與哲學的界限,就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明明是在學習中醫,但學了一段時間後,似乎大徹大悟了,哦!中醫沒什麼難的,講來講去就是說的“陰陽”嘛!可是遇到具體病症,用五行相生相剋辯來辯去,總是辨不出個所以然來,總是在打轉,無從下手;這種情況就是說明這位學友在開始的時候,一腳踏入了中醫的門檻,但慢慢的、在不知不覺當中,不慎又“滑”了回去,又進入了大眾樸素的哲學理念範疇。

其二,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對黃元御《四聖心源》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例如:把黃元御的理論理解為“一氣周流”、“圓運動”或者“圓圈理論”等等,這個問題相對比較複雜,以後有機會再用專題或者直播的形式進行詳細說明,今天先說重點!

前面我已經說過,中醫的“陰陽五行”蘊含了“兩儀四象”的哲學含義,並且一定要以“兩儀四象”的哲學含義為基礎,這個基礎不能丟!“五行”與“四象”有什麼區別?從字面上就已經告訴你了,“五行”包含了“運動”的意思,而“四象”就沒有,所以中醫的“五行”已經內在的包含了“運動”的本義,而“一氣周流”也好、“圓運動”也好,只是對“五行”的運動本義以一種通俗的方式進行了表述,但卻拋棄了“四象”的哲學含義,把基礎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一氣周流”為例,“一氣周流”是說:“五行”是人體之氣執行在不同時點的表現形式,或者這樣說:執行在東方表現為“木”、執行在南方表現為“火”、執行在西方表現為“金”、執行在北方表現為“水”,大概意思就是這樣。問題就出在:按照“四象”的哲學含義,木、火、金、水這“四行”是同時存在的,沒有先後之分,所以也就不存在“一氣”按照次序“周流”的問題,所以,你如果認為“五行”是“一氣周流”的結果,那麼就是拋棄了“五行”的哲學含義。

清朝末年四川出了一個名中醫,名字叫鄭壽全,字欽安;人稱“鄭火神”。鄭欽安精通岐黃仲景之學、起沉痾於桴鼓之間而名噪西南各地;一生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恆論》等三部著作傳世。他在《醫理真傳》序言中這樣說:“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

又說:“餘沉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

”。

鄭欽安可謂是中醫臨床大家,透過行醫臨床實踐而感悟“人身陰陽合一”之道,這是醫道一途。

黃元御則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基礎,從精研中醫醫理出發,而後效驗於臨床,在較短時間內而成為中醫理論大家,這又是醫道一途。

我們在以後學習黃元御《四聖心源》一書,必須瞭解黃元御研習中醫理論的思想脈絡和臨床實踐特點,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把哲學與中醫理論的關係問題搞清楚,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使大家更好的瞭解本講座的內容,我會在“佰草軒”公眾號同步推出語音講座的文字版,各位網友可關注“佰草軒”公眾號,或者搜尋漢語拼音全拼baicaoxuan100加關注即可!

好,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