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瘤”非彼“瘤”——警惕肚子裡的動脈瘤

專家簡介:黃智勇,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在周圍血管疾病診治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可行胸腹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人工血管置換術;動脈瘤及動脈閉塞病(內臟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的開放手術及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置管溶栓、取栓治療,靜脈血栓性疾病的外科手術微創治療,下腔靜脈濾器的植入取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微創治療,透析病人自體動靜脈瘻的建立及使用維護。

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家都知道心腦血管病是人類的一大“殺手”,殊不知在我們的肚子裡有時也會隱藏著一位無聲的“殺手”——內臟動脈瘤。

此“瘤”非彼“瘤”——警惕肚子裡的動脈瘤

什麼是內臟動脈瘤?

給內臟供血的動脈擴張,管壁變薄,“鼓”出來的一塊像個瘤子,但是它不是真正的腫瘤。動脈瘤是血管壁的薄弱區域,存在破裂出血的風險。內臟動脈瘤主要包括脾動脈瘤、肝動脈瘤、腸繫膜動脈瘤、腹腔幹動脈瘤、腎動脈瘤。臨床症狀隱匿,多在其他疾病檢查過程中偶然發現。

此“瘤”非彼“瘤”——警惕肚子裡的動脈瘤

內臟動脈瘤有什麼表現?

脾動脈瘤患者可能會有上腹或心前區疼痛或不適,背部或左肩胛骨下疼痛。多數脾動脈瘤破裂出血到腹腔,可有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表現和突發性急性腹痛。

肝動脈瘤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適,發熱、黃疸,瘤體破裂會引起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等症狀。

腸繫膜動脈瘤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疼痛,為持續性隱痛或陣發性絞痛。

腹腔幹動脈瘤患者常表現為上腹不適或脹痛,可有背部放射痛。

腎動脈瘤患者可有高血壓、腎功能異常的症狀,腎動脈栓塞造成腎梗死時常有腹痛、腰痛的表現。

內臟動脈瘤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內臟動脈瘤由於缺乏典型症狀和體徵,其診斷比較困難。常規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等很難發現小的動脈瘤。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顯示瘤體與動脈相連通,可顯示動脈瘤的入口與出口。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可確定動脈瘤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內臟的關係,是最有診斷價值的方法。尤其在急診時,DSA可以明確出血來源,醫生在DSA的幫助下還可以施行內臟動脈栓塞術以控制出血和栓塞瘤體。

內臟動脈瘤如何治療?

對於瘤體不大的患者,可嚴密隨訪觀察,並控制血壓。如瘤體較大或有增大趨勢,應果斷行外科治療,治療的目的是防止未破的動脈瘤破裂。沒有破裂的內臟動脈瘤首選介入治療,隨著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幾乎所有型別的內臟動脈瘤均能採用介入方法治療,並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血管內介入治療方法包括經導管栓塞術和覆膜支架植入術,介入治療操作簡單、療效可靠、風險低、康復快。

對於無法實施介入治療的內臟動脈瘤,需行開放手術治療,切除或曠置動脈瘤,重建病變血管,但是開放手術的創傷大、併發症多、風險高,一般患者在術後10天左右才能出院。

介入術後需要注意什麼?

為保證動脈穿刺處不出血,從股動脈入路者(大腿根)通常術後6小時需絕對平臥,術後24小時可下床活動。

術後3個月內複查CTA,瞭解動脈瘤的情況。

以後每6-12個月複查,必要時行CTA檢查。

術後患者要注意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或辛辣性的食物。

注意個人衛生,多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