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為什麼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一,肝藏血,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及肝解毒,五行為木質。脾主吸收運化為後天之本,五行特色為土性。

肝脾(胃)生理功能:略…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病日久,必累及於脾而成肝脾兩虛兩病。

實脾:加強脾體性功能或調理改善增強脾(胃)功能。

二,“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高度概括中醫整體論治之結晶:

1。“上工治未病"意義。

治病宜早、提高免疫,防治疾病傳變,或指治病養生,特別是慢性病,肝脾系疾病傳化規律性因素上的治則治法。

2。疾病的傳變是有規律的。

更是讓醫者高度認識重視在治養肝系疾病中,應重視脾(胃)生理功能在此治肝醫療實踐中的重要性科學性。

疾病傳變具有髒、腑,陰、陽,表、裡,五行生剋乘侮,或六經、三焦、衛氣營血等形式過程傳變移化。

疾病的傳變是有規律的。

如其中的五行五行生剋乘侮過程傳變移化:

如《素問,五執行大論》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又《素問·玉機真髒論》指出:“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要求醫生把握病變傳變的機制,從整體性上從動靜態的觀點,採取預防性的治療措施,阻斷防止病變的轉移、擴大和傳變,控制在較小的範圍內,以利於疾病的最終治癒。

例如臨床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系疾病的治療中,如果僅以肝“肝氣橫逆”,或治肝血虛、療肝溼瘀等疾病,僅僅是疏肝、補肝、解溼毒等療法,往往不效或難以完美完善。

肝病日久,疏洩功能等失調,不能調暢氣機以協助脾胃升降,必累及於脾而成肝脾兩虛兩病。

故治療時應先“實脾”健脾(胃),以強化脾胃,間接補肝,有益於治療與恢復。

3。脾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性與科學性。

略…

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肝與脾(胃)在生理上可謂“土疏木榮”,“木疏土健”等功能反映。

在病理上可見“木鬱克土”、“土壅木鬱”及“土虛木賊”等表達形式。

原創作品,作者羅佔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