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買臣休妻》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為何說朱買臣是個負情漢?

在傳統戲裡,有很多描述痴情女子負情漢的故事,對那些被遺棄的婦女寄予無限同情,而《朱買臣休妻》敘述的卻是有志男子無情女的故事,為那些落魄的讀書士子大大出了一口氣。

我們先來了解下《朱買臣休妻》的創作

《朱買臣休妻》又名《爛柯山》、《漁樵記》、《馬前潑水》、《崔氏逼夫》、《負薪記》,《別古寄信》等。不少劇種都有此一劇目。講述的是西漢朱買臣素有大志,但因家貧,靠砍樵為生,其妻崔氏目光短淺,不耐受苦,每日吵鬧,逼其寫具休書,另嫁匠人張三。朱買臣休妻後,益加苦讀,中試為會稽太守,赴任三月,見已淪為乞丐的前妻迎站馬前,求其收留。朱令其取水潑於馬前。如能將水收回盆內,即允收留,崔氏羞愧撞死。

朱買臣,史載確有其人,其妻逼與離異,也有記載。編戲人截取了朱買臣休妻的這一段故事,濃筆重染,流傳甚廣。不過最有戲劇性的馬前潑水那段情節,卻是從姜太公的身上移過來的。東晉時前秦王嘉所著《拾遺記》載:

“太公望初娶馬氏,讀書不事產,馬求去,太公封齊,馬求再合。太公取水一盆,傾於地,令婦收水,惟得其泥。太公曰: ‘若能離更合,覆水定能收。’”

由於編戲人轉移這段故事時,縫補得天衣無縫,以致“馬前潑水”這一有名成語,很多人認為就是從朱買臣的史事而來,其真正出處,反鮮為人知了。

戲劇是藝術,它不同於歷史。涉及到歷史中的真人時,固然不能任意捏造當時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對題材的剪裁、選擇、擷取以及合理的虛構。甚至把別人的事蹟集中到此一人物事上來,卻都是合理和必要的。應該說《朱買臣休妻》一劇,在歷史真實和戲劇特點的結合方面,單從藝術角度說是比較成功的。

我們再來看下史書上記載的《朱買臣休妻》

依照《漢書·朱買臣傳》所載:朱買臣(?

——

公元前115年)字翁子,吳(

今江蘇省蘇州市

)人,家裡很貧,酷好讀書,“常砍薪樵賣以給食,擔負薪柴,且行且誦。其妻亦負載相隨”。看來當時他們夫妻倒是夫唱婦隨,相安無事的。但因朱買臣不顧旁人恥笑,挑著柴薪行在大街上也要咿咿呀呀高聲朗誦,使得妻子不高興。妻子屢次勸他“勿歌謳道中”。買臣不但不聽,反而酸氣大發在大街上更加高聲疾歌,如顛似狂,因此才促使“妻羞之求去”。其妻並非全因買臣家貧才揹他而去的。買臣一次飢寒交迫,負薪餓倒於荒野古墳間,恰遇故妻與夫家上墳,見狀不忍,反用酒飯讓他食飲,救了他的活命,看來這位妻子倒是位善良的女人並非惡婦。

至於幾乎淪為乞丐的朱買臣,在幾年以後,偶遇上京呈報簿賬的會稽郡吏,隨車帶有食物,買臣就請求為運載小卒,隨車同至長安。

到京以後,他雖“詣闕上書”想求一官半職,但“書久不報”,沒人理睬。他身無分文,待不下去,還虧同行的吏卒賙濟於他,方得生存,直到他找見了正“貴幸”的同鄉嚴助,才被推薦給漢武帝。當時武帝好儒,見他說《春秋》,言《楚辭》娓娓動聽,當場授官為中大夫。又因漢武帝正圖擴大疆域,看了買臣平東越的奏議,就又拜他為會稽太守,命他:“到郡治樓船,備糧食”,等候大軍出征。買臣

上殿辭別武帝

時,武帝笑語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

但這位衣錦榮歸,沾沾自喜的朱買臣,又是如何對待故鄉和故人呢?

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耍弄原先曾賙濟過他的會稽上計椽吏等人。

赴任時,他故意“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這時郡吏正“相與群飲”,對於“衣故衣”的朱買臣,雖然未加敬讓,但也允其“入室中,守邸與共食”。等到“食且飽”時,買臣才故意賣弄微露綬帶,引起守邸驚怪,急忙上前“引其綬,視其印,乃會稽太守章也”,於是疾走奔告,一坐皆驚,郡丞以下趕忙“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買臣至此,真是揚眉吐氣,只見他“徐徐出戶”,坐上來迎接他的駟馬高車,向吳境緩緩馳去。

他赴任後的第二件事就是報復曾與他離異但又賙濟過他的故妻。

新太守上任,當然極為隆重,郡吏命百姓修治道路,夾道歡迎。朱買臣從人縫中“見其故妻,妻夫”也在為他“治道”,就“駐車,呼令後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不是載入館舍,而是置之園中,“置園中”是幹什麼的?當然不是當客人,而是令作下人僕役了,這位故妻倒是很剛強,她不甘羞辱,自縊而死。由此看來朱買臣的氣量是多麼狹窄,而那位故妻倒很值得同情。

那麼這個朱買臣結局如何?

後來,朱買臣因擊破東越有功,入朝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接著,又因犯法免官。數年後又被起用為丞相府長史,當時有個叫張湯的小吏趨走於買臣位前,當然被這位堂堂長史所看不起。後來張湯貴幸,官居御史大夫,經常代理丞相行事,就對朱買臣“故凌折之,買臣見湯,湯坐床上弗為禮。買臣深怨,常欲將其害死”。他就密訪張湯陰事,向皇帝誣告張湯與商人田信營奸謀利,又與其他人聯絡,說張湯身為大臣,曾為下屬“摩足”,無疑是大奸臣,致使張湯被逼自殺而死。張湯死後,家無餘資,湯母囑令草草薄葬。埋葬時“載以牛車,有棺無槨”。漢武帝聽聞後嘆道叫“此母不生此子!”認為張湯有屈,就將朱買臣收押,後來斬於市曹抵罪。

如果朱買臣的那位不甘屈辱自縊而死的故妻死而有知,至此,當出了一口怨氣。

從上述史實記載看,朱買臣的苦讀好學全是為了個人功名利祿,出人頭地。而在他得官之後,又是得意忘形,仗權欺眾,以勢辱人,爭權奪利,傾軋害人,最後落得被斬市曹,身首異處,其人並不值得稱道;而他的那位故妻,因為看不慣朱買臣那種象發神經病似的在鬧市高聲朗誦的酸腐作風,離他而去,並無什麼大的不是,是不應該受到譴責的。

但這一史料到了編劇者手裡,編劇者就巧妙地截取了在朱買臣貧窮時,其妻離他而去,在朱買臣得官後,二人又復相見的這段史料,大做文章,按自己的立意,虛構具體情節,編成一出“於主要史實有據,於具體細節無憑”的戲劇來,不能不說是編劇者的本領。

當然,《漁樵記》是明人所作(它以大團圓為結尾);《爛柯山》是清人所寫(《朱買臣休妻》,《馬前潑水》等皆源出於此),他們都受時代所限,如果有人再根據朱買臣所走過的道路,即刻苦讀書,是為做官,得官後又以官驕人,以勢壓人,以及在官場中勾心鬥角,相互傾軋,最後落了個被斬頭的下場這一史實,重新構思戲劇情節,寫一部新的《朱買臣休妻》來,那將是很有意義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