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的辮子到底有沒有危害?央視《典籍裡的中國》的這些道理

無論如何,歷史永遠是客觀的,而非人們的主觀臆斷。

在央視一套精心打造、撒貝南、王嘉寧主持的文化類節目

《典籍裡的中國》

推出了這麼一期:

宋應星和袁隆平穿越三百多年的“握手”。

這期節目中,身為晚明科學家的宋應星居然在晚年留起了清朝的辮子,這種裝扮是否不妥?有人認為宋應星身為明代人物,不應該是清朝裝扮;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宋應星死於清代,有留辮的可能性;甚至於還有人認為,

讓宋應星留辮是屈膝於異族統治的清王朝的象徵,有損宋應星本人及整個漢民族的尊嚴。

那麼宋應星晚年留辮存在多大的可能性?節目讓晚年宋應星留辮又是否合適?

從宋應星生活的年代看,宋應星存在晚年留辮的可能性

宋應星生於萬曆15年(公元1587年),逝於約 1661年 至 1666年,而明朝亡於1644年,南明永曆政權亡於1662年。由此可見宋應星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處於明朝,到了晚年經歷了明清易代(且極有可能見證了南明永曆政權的徹底消亡,與清廷對除臺灣外的南方地區的統一),

因此從宋應星所處的歷史年代的角度看

,晚年的宋應星確實存在剃髮易服的可能性。

但,宋應星留辮也存在不合理之處。

但這也僅僅只是存在可能,並不代表宋應星晚年剃髮絕對合理。就歷史邏輯而言,宋應星一家一生恪守臣節,將對明王朝的忠誠維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崇禎帝煤山自縊後,宋應星兄弟皆將復國的希望,寄託在南明弘光政權上,然而腐敗無能、

醉生夢死的弘光小朝廷,卻在南下清軍的兵鋒之下一年而亡。

清軍南下、山河破碎之際,宋應星的哥哥宋應昇更是在隆武(公元1646年)服毒殉國,用生命證明了自己對大明的耿耿忠心。

晚年的宋應星隱居山林,拒不仕清。

因此

從歷史邏輯的角度來看

,一方面宋應星內心的忠明反清意識與作為士大夫的尊嚴,讓他幾乎不可能在沒有外力逼迫的情況下,主動接受披髮左衽的恥辱,成為清王朝統治下的順民。

另一方面,明亡之後清王朝也並非是一入關就橫掃群雄

,完成對中國的統一,而是經歷了與李自成大順政權、張獻忠大西政權及南明政權長達數十年的戰爭。宋應星是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人,家鄉位於清王朝較晚征服的南方。

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到了宋應星的晚年,他的家鄉江西依然處於南明政權及地方抗清勢力與清軍的爭奪之中,直到宋應星逝世時,清王朝對江西的控制依然不太穩固,山林之中依然殘存著大量的明朝遺民。

留辮有著不合理性

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

在江西圭峰山地區,依然存在著一個由明朝遺民組成的村落-忠明村

,村民們蓄著明代的髮飾,穿著明代漢族服飾,甚至還保留著當年留存下來的反抗清軍的武器,而宋應星的晚年剛好隱居於抗清力量風起雲湧的江西山林之中,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宋應星即使存在晚年留辮的可能性,但其這種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其次,站在民族感情及維護宋應星形象的角度,節目組也不應該讓晚年的宋應星留辮。

但必須指出的是-明末清初

,在努爾哈赤起兵抗明,直到清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程序中,作為清王朝統治集團核心的滿洲貴族,確實對百姓犯下過無數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

早在入關以前,清軍就曾對其從明王朝手中,奪取的遼東地區的百姓,實施大規模的殺戮,並將他們掠奪為奴。崇禎年間更是七次破關,在直隸、山東一帶大肆燒殺搶掠。

清軍入關後更是製造了包括揚州十日、江陰八十一難在內的無數慘案

,鐵蹄所過之處生靈塗炭,生民十不存一。

以四川為例,在明末戰亂以前,四川作為人口大省擁有上千萬人口,從明末張獻忠入川到清軍徹底攻佔四川的數十年戰亂中,四川人口從上千萬迅速銳減到了八萬人,

導致清王朝不得不採用“湖廣填四川”的方式恢復四川人口。

雖然把四川人口銳減的“功勞”全算在清軍頭上確實有失公允,清軍屠殺之外,戰亂導致的饑荒、瘟疫、南明殘軍與農民軍的燒殺搶掠都是四川人口銳減的重要原因,但清軍在四川人口大量死亡的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屠殺與奴役之外

,清王朝還強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希望以強迫漢人滿化的方式緩解自身的漢化危機,同時打擊百姓尊嚴,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在文字獄大盛的清代,宋應星的鉅著《天工開物》,因其鮮明的反清思想(如在書中將清王朝稱為“北虜”、“東北夷”,並有明軍將士投擲火器炸死清軍的插圖),以及不利於清王朝推行愚民政策的科學思想,而遭到清政府的嚴加查禁。

再者,如今在有關清王朝歷史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陰陽頭”辮子髮型,事實上是在清朝後期才開始大規模出現的,

清王朝前期的髮式是“金錢鼠尾”辮

,即留一根僅能夠穿過銅錢孔的小辮子,其餘頭髮皆剃掉的髮式。也就是說即使有證據表明,

宋應星在晚年確實有剃髮易服

,節目中宋應星的晚年形象依然與清初男子的實際髮式不相符合。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歷史邏輯的角度,還是從民族感情以及維護宋應星曆史形象的角度,

節目將晚年宋應星,塑造成辮子形象都不太合適。

歷史類節目不是像《三國演義》那樣,可以在大的歷史框架下進行合理虛構的歷史小說,對於歷史事實必須追求一絲一毫的絕對嚴謹,一個極其微小的史實都有可能毀掉其聲譽。至於那些暫時無法證實的史實,則是儘量不要去呈現自己的主觀臆斷,

因為無論如何,歷史是永遠是客觀的。

謝謝觀賞,關注我,瞭解更多歷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