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對於弱勢一方來說,當遭遇戰爭時,通常會有兩種應對方式:要麼不戰而降(包括一觸即潰);要麼破釜沉舟、抗爭到底。顯而易見,烏克蘭選擇了後者。

對於實力懸殊巨大的戰爭,其弱者的結局無外乎以下3幾種:(1)被吞併或成為附庸。自此失去自我或一蹶不振。(2)頑強抵抗,重創敵人。儘管最終失利,但也給敵人留下了心理陰影。(3)在戰火中“涅槃重生”。

蘇芬戰爭時,蘇聯的國土面積已達2240萬平方公里,人口1。6億,軍隊規模450萬人。反觀芬蘭,國土面積只有38萬平方公里,人口440萬,常備軍僅3。2萬。如此大的懸殊比例並沒有使芬蘭人“不戰而降”,而是給蘇聯製造了一次“恥辱性”的失利。

儘管終因實力懸殊過大,芬蘭人不得不割讓土地而結束戰爭,但在實質上,眾志成城的芬蘭人和勇敢、智慧的芬蘭軍隊卻也重創了蘇軍。在蘇芬戰爭中,蘇聯傷亡人數高達375491人,而芬蘭的傷亡人數僅為105984人。

對於蘇芬戰爭,儘管蘇軍是最終的勝利者,但心理優勢卻在芬蘭人一邊。因為此戰過後,不管是過去的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都沒再對芬蘭頤指氣使。相反,在偶爾的互懟中,芬蘭人的言辭常常會令俄方無語。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俄烏衝突爆發後,二戰後一直中立的芬蘭啟動了加入北約的程式。對此,一位年輕的俄聯邦杜馬議員向芬蘭發出了威脅,發誓要怎麼這麼芬蘭。於是,芬蘭總理馬林迴應稱:“放馬過來吧!芬蘭土地上還埋葬著你們數十萬士兵。”

那位對芬蘭發出威脅的俄羅斯杜馬議員要麼是太年輕,要麼是歷史學得不好。而老練和“博古通今”的普京就理智和穩健多了。對於芬蘭加入北約,普京的迴應是:不會對俄羅斯構成直接威脅。

如果沒有那場蘇芬戰爭,馬林的迴應不可能那麼硬氣,而普京的迴應自然也不會那麼輕描淡寫。其實,對於與大國為鄰的小國來說,不要去主動找事,應該中和、理性。但是,卻也不能一味地忍讓,必要時理應亮出不惜一戰的勇氣和重創對手的智慧。

顯而易見,芬蘭的故事屬於小國對戰大國結局中的第二種情況:儘管最終失利,但卻重創了敵人,其勇氣和智慧給對手造成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而烏克蘭的情況顯然又與芬蘭有所不同。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俄烏衝突已經進入了第9個月,且雙方仍然在戰場上搏殺。這足以說明烏克蘭沒有不戰而降,也非一觸即潰。而且,互有攻防的戰場態勢也說明,烏克蘭軍隊已在實質上重創了俄軍。即便是這場衝突到此戛然而止,其作用和影響也已超越當年的蘇芬戰爭。

而基於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體量對比,烏克蘭人的信仰和理念,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程度,國際局勢的現有格局,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歷史淵源等因素,這場俄烏衝突必將成為烏克蘭人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烏克蘭人必將在戰火中“涅槃重生”,且不管這場衝突以什麼樣一種方式結束。

這場衝突是烏克蘭人無法選擇的,也是烏克蘭人必然要經歷的一場“煉火”。直白地說,即便是沒有外部勢力“拱火”,即便是俄羅斯此時不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但這場戰爭也早晚會爆發。因為,它具有歷史“必然性”。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杜金被學術界稱為俄羅斯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戰略理論家,在他提出的俄羅斯“歐亞主義戰略理論”中,其前提條件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不可分割”。意思是,如果失去烏克蘭,“俄羅斯帝國”就不可能實現。

車臣獨立運動領導人焦哈爾·杜達耶夫是蘇聯阿富汗戰爭時的戰鬥英雄,曾掛蘇聯空軍少將軍銜,還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給予了俄羅斯軍隊以重創,最後被俄軍炸死。

從杜達耶夫的經歷來說,他對俄羅斯人的戰略思維自然瞭然於胸。他曾說:“當烏克蘭的太陽昇起時,俄羅斯將死去。”

普京曾不止一次說過,烏克蘭是列寧創造的,其言外之意是歷史上本沒有烏克蘭這個國家。普京還曾專門發表文章論述了“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

如果將杜金的“理論”、杜達耶夫的“比喻”和普京的“論述”結合在一起的話,便會明白:俄羅斯是不可能“放走”烏克蘭的,除非俄烏統一或烏克蘭甘願成為俄羅斯實現“戰略理想”的跳板。然而,由於“三觀不合”和“歷史記憶”,烏克蘭必然要掙脫“桎梏”。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從歷史淵源來說,烏克蘭與俄羅斯確實是“基輔羅斯兄弟”。然而,由於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雙方在價值觀層面的差異已經足可以用南轅北轍來形容。而在分分合合的歷史中,留給烏克蘭人的記憶又並非美好。所以,一有機會,烏克蘭人必然會想方設法掙脫俄羅斯的束縛。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從蘇聯解體中各自獨立後,烏克蘭與俄羅斯也有過短暫的“蜜月期”,為了留住烏克蘭,俄羅斯也付出過不菲的代價,比如在能源上給予烏克蘭“差價”等。

然而,這樣的幫助畢竟是杯水車薪,不能解決烏克蘭經濟和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根本問題。而即便是能源大國,也不可能僅憑能源成為發達國家。

所以,當看到價值觀與他們相似的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因為融入歐盟和西方而逐漸成為發達國家時,烏克蘭的西部精英們動心了。在除了亞努科維奇以外的幾任烏克蘭政府助推下,烏克蘭開始“轉向”了。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其實,俄羅斯人過高估計了他們基於“民族共性”對烏克蘭人的影響力。估計直到這次衝突爆發前,他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烏克蘭要“離他而去”,他們甚至篤信,只要給個“仨瓜倆棗”或稍微施壓,烏克蘭人就會回心轉意跟自己走。比如在此次特別軍事行動之初,俄羅斯人實際就是抱著類似的“幻想”。

從俄烏衝突爆發之初俄軍的打法及俄羅斯高層的策略來看,顯然有隻要拿下基輔政權,烏克蘭人就會“屁顛屁顛”地跟著俄羅斯繼續重溫“基輔羅斯兄弟”的舊夢去了。正是因為過高估計了自己對烏克蘭人的影響力,加之俄羅斯人的行為方式過於簡單、粗暴,其對烏克蘭的打壓反而促使基輔方面更加堅定了離俄羅斯而去的決心。

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國家大抵也是如此。由於俄羅斯的打壓,加之西部烏克蘭人在歷史上曾隸屬於波蘭王國、奧匈帝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且他們之間的融合程度似乎比俄烏之間更高,所以,在逆反心理、價值觀和歷史記憶的“疊加”下,烏克蘭人“遠離俄羅斯”的決心已下,決裂已是難以避免。所以,即便是沒有美國“拱火”,這場衝突也早晚會爆發,因為他們之間必須有個“了斷”。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有一個結局是肯定的,那就是:烏克蘭人“解脫”了。也可以說,自此以後,烏克蘭與俄羅斯“一拍兩散”。

正如印度總理莫迪與普京總統會見時所說,現在已經不是戰爭時代了。所以,即便是美國霸權地位不在了,多極化世界格局形成了,那種靠武力來改變領土現狀的行為也不可能被世界所接受。鑑於這個“大前提”,這場衝突過後,烏克蘭這個主權國家依然會存在。而只要國家還在,就仍然有希望,哪怕已經被打得滿目瘡痍。

戰爭打到現在這種程度,俄烏之間仇怨已結。直白地說,起碼在百年以內,雙方不可能重歸於好。從俄羅斯操作四地“公投”來說,顯而易見,經過這次戰爭後,俄羅斯終於清醒了,終於意識到“強扭的瓜不甜”了,終於接受了烏克蘭已經不可能“回頭”的事實。所以,俄羅斯要趁最後一次機會將過去屬於過自己,且對俄羅斯具有戰略意義的盧甘斯克等四地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我們姑且不論俄羅斯最終是否能得到“公投入俄”的四地。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烏克蘭自此以後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了!儘管付出的代價有些大,但烏克蘭人會認為值得。

經歷過戰火的“淬鍊”,烏克蘭極有可能會“涅槃重生”,並最終成為發達國家。

烏克蘭有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如果不算俄羅斯的話,實為歐洲第一大國土面積的國家。人口4200萬,排在第六位。烏克蘭有大面積的黑土地,素來有“歐洲糧倉”之稱。

烏克蘭的工業基礎也很紮實,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僅次於俄羅斯。在國民教育水平上,烏克蘭並不次於現在的歐盟國家。所以,從基礎條件來說,烏克蘭顯然具備追趕上大多數歐盟國家的潛力。

退一步來說,即便是在這場衝突中最終失去了克里米亞、盧甘斯克、頓涅茲克、赫爾松、扎波羅熱這五地的12萬平方公里左右領土,烏克蘭的國土面積也僅次於法國、西班牙和瑞典,仍然超過德國。此外,得以保住敖德薩等黑海港口後,烏克蘭仍然會是黑海沿岸的重要國家,其對外貿易仍然會是通暢的,成為歐洲經濟大國的基礎條件仍在。

不管這場衝突以何種方式結束, 烏克蘭終將“涅槃重生”

事物的發展是辯證的,得失之間具有轉換屬性。對於烏克蘭來說,這場戰爭也並非“一無是處”。比如,這場戰爭必然會為烏克蘭催生出一支現代化軍隊。

也許有人會說,戰爭已經將烏克蘭打得山河破碎,拿什麼成為發達國家?但不要忘了,德國和日本這兩個發達國家在二戰時也曾被打得破爛不堪。

其實,衝突結束後,只要烏克蘭人能夠“沉下心”來,不再瞎折騰,埋頭髮展經濟,利用好國民教育水平高、軍工科技基礎好等優勢,經歷過戰火“淬鍊”的烏克蘭人民,也許“未來不是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