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古裝劇裡演抓捕壞人的場景,

一般都會由官差在鬧市口牆上貼一張罪犯畫像

,這通緝令畫像上的人卻和演員無相似之處!

那為何畫得這麼潦草抽象,最後還總能抓住犯人呢?

不妨瞧瞧這通緝令上文字部分的最後一句,究竟寫的是什麼?

一、古代通緝令以文字為主,最後一句大大鼓舞百姓!

雖然有些電視劇裡的“通緝令畫像”製作得看似粗糙不用心,但事實是我們的老祖宗還真就畫得很抽象!

要知道,咱們國家古代的繪畫更注重寫意而非寫實

,這一點當然也運用到“捉拿罪犯”身上。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均有張貼懸賞捉犯人的傳統習慣,通常官府會找經驗豐富的畫師根據目擊者口述畫出相應的犯人相貌,

但彼時不同於今日,沒有高科技輔助作出的畫自然就顯抽象了。

再者,待畫像畫好之後,官府會出巨多人力物力去印刷、張貼通緝令畫像。

而這畫像上,除了印有畫師所畫的犯人像外,還有一段文字描述——其容貌特徵、地方口音、活動範圍等均會被詳盡寫上。

說到底,古代的通緝令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製作的,

而其上呈現的具體內容是“文字為主,影象為輔”。

可有人就問了:“古代老百姓的識字水平可不像現代社會這麼高,多數是‘文盲’,怎麼就能看懂官府張貼的犯人通緝令呢?”這個就要專門來說明一下了!

朝廷發出的大部分通緝令都是由專門的人員譬如“秀才”來給大夥朗讀講解的,

通俗易懂的解釋能使百姓加深印象而利於更快地抓捕到犯人。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至於通緝令文字描述的最後一句,

即開篇所提的“關鍵”就是——助朝廷成功捉拿到罪犯的人,可依法領賞多少銀兩!

這樣你就能明白,犯人成功被捉拿的一大重要因素!即老百姓為了這豐厚的報酬自然盡心竭力去尋找相關線索了!

二、嫌犯重要特徵、百姓流動性不強、官民互助都是抓捕成功的基礎

說古時候通緝令以“文字為主”的一大佐證就是《明史》,

其中記載著官府在捉拿犯人黃綰時曾製作過兩次通緝令。

一次是發生於“大同兵變”時期,另外一次則是在清朝時期。

儘管彼時通緝令畫像是一模一樣的,但其旁均有不同的文字註釋

,當然,官府能順利擒拿罪犯不止上述“懸賞”一個原因,還有其他關鍵因素。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比如畫像雖然抽象,

但犯人若有明顯的身體特徵如嘴角有顆痣、身形胖於常人、其中一隻眼睛有缺陷等

,如此便提高了百姓對犯人的識別程度。

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捷,不似現代社會流動性這般大,有許多百姓幾乎一輩子都待在同一個村子。

這也致使他們很熟悉周遭環境人物等,

一旦有陌生人進入村子則會迅速“鎖定”他,提高戒心時也能自保一番。

而在保證自我安全之際又發現陌生人正是嫌犯時,百姓就可以悄悄舉報了。

所以要搜尋到通緝令犯人時並不難,可以說外地面孔在一眾百姓鄉鄰面前是“無處遁形”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古代“什伍相保”等規則的存在,

彼時的朝廷為了維穩統治而會在民間村落讓自行組建民兵組織。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官府追捕逃犯前會先發一個寫有犯人年齡、籍貫等的公文到全國各地。

而當地的民兵組織就會配合得到公文的地方官府擒拿囚犯

,結合官府內部存有的古代居民基本資訊,便極易鎖定犯人的具體位置。

三、連坐制亦是驅動群眾配合的要素,懸賞金額更是令百姓心動

古代群眾這麼積極配合官府抓犯人還源於一種畏懼心理,

這一切都因為“連坐制度”,若有人犯罪則其親屬鄰里都要受懲戒!

隱瞞者更會和犯人得到一樣的懲治!

不光是犯人周遭者受牽連,古代的“保甲制度”亦在發揮著相應作用。

如果犯人逃到某個區域(相當於如今的地方社群),保甲的人若知而不報則會連累整個地區,這便是“保甲連坐”制度。

在這般嚴防死守下,陌生的犯人只要邁入此區域就會被大家認出並抓住!

試想,犯人又怎麼能很好地藏匿自己呢?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話又說回來,上面提及的能更迅速抓捕犯人的客觀外在條件中,

哪一條是最受百姓關注併為此“奮勇配合”的呢?

那就是標題所言的“最後一句”!

通緝令上的懸賞一般是幾十兩到幾百兩,以現代眼光看貌似不多,可對於古代百姓而言這些是遙不可及的天文數字啊!我們舉個更直觀的例子來說下:

唐朝一個官員一年的薪水俸祿大概是十幾兩銀子

,由此可見懸賞的數字是何等之高!對於常會忍飢挨餓的大部分貧苦百姓而言,這些錢夠他們衣食無憂一輩子了!

故而在極大的金錢誘惑跟前,多數百姓會積極響應官府的抓人事宜。

偵察技術不發達的古代也唯有依靠群眾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對比下來,通緝令上的抽象畫像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結語

至此,我們就明白為何古代通緝令畫像大多抽象奇怪而官府總能抓住犯人的緣由了。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 為何總能抓住犯人? 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這樣想來,當個古代的逃犯其實很“辛苦”,

除非自毀容貌不讓他人認出且將自己聲音做出變更!

但是縱使如此,犯人的面容也會變得愈發怪異陌生,一旦進入某地就會被附近民眾給盯梢上,這馬腳還不是早晚都得露出來?

我們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度愈發健全完善,雖是法治社會可總會有不法之徒的存在,警方為能儘快抓住那些法外狂徒亦會發布通緝令,

而舉報者也能獲取豐厚的金錢報酬,這和古代的通緝令懸賞模式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通緝令上的“畫像”變成了高科技手段下更清晰的“照片”,而全國各地“天眼”的分佈更讓嫌疑人無處遁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