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邁錫尼王朝:一個民主建立,理性誕生的民主帝國!

引言:

邁錫尼王朝為一場大火焚燒殆盡,王朝制度崩塌在古希臘的殘垣片瓦之中,隨硝煙消散於遠空。混沌的黑暗,肇始蔓延愛琴海。

有城邦悄然興起。它們猶如一束束熾光,普亮了漫長而亙久的隔絕時代。自此,民主建立,理性誕生。

一、民主之路 輝煌遍佈

1、黑暗既已散去 城邦迎來黎明

邁錫尼王朝覆滅後的兩百年裡,希臘人口逐步增長,現有的土地已無法滿足耕作需求。故而,希臘人選擇

向外擴張

他們漂洋過海,尋找新的島嶼生存。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勢必要進行融合。築建城邦,則恰好將來自四方各地的人們聯合起來,形成同盟,以便於日後農事的進行。

赫西奧德在《勞作與時日》中寫道:

“絢爛地生活吧,彷彿明天你即將死去一般;不懈地耕作吧,彷彿你要永遠活下去一般。”

務農,是人們建立城邦的初衷。

人們首先在地勢平坦、廣袤遼遠的平原處紮根,而後建立起一座巍峨高聳的衛城。以衛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農田,延伸至山脈、海灣等自然分界之處。這一片被循序漸進開拓的區域,就叫做城邦。

另一些城邦的興起,則伴隨著征服與戰爭。

部落勢力此消彼長,互相吞併。作為戰爭贏家的部族,為壓迫和制衡弱者的反抗,圈攏富饒土地,築起城邦,以鞏固強化自身的權力。

其時,有一千多個城邦,星羅棋佈在島嶼眾多的愛琴海,鉤織成古典西方世界的一道緞帶霓虹,多元地譜寫出紛雜殊異的政治結構體系。

2、民主改革火花 燃及古代雅典

亞里士多德曾說:“這一人或少數人或多數人的統治要是

旨在照顧全邦共同的利益,

則由他或他們所執掌的公務團體就是

正宗政體。

反之,如果他或他們所執掌的公務團體只照顧自己一人或少數人或平民群眾的私利,那就必然是

變態政體。

在古時雅典,舊氏族貴族驕奢淫逸,向農民發放高利貸來賺取暴利。許多平民家境拮据,不能如期償還高額的利息,被貴族們掏空了田產。如果田產仍不足以抵押債務,平民則被迫淪為奴隸,有的還被販賣到國外。

積怨與不滿,勝似數簇幽幽野火,綿亙在極度不平等的階級之間,無情燒灼了愛琴海沿岸。

重重激化的矛盾,終成壓在貴族頸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前594年,在

梭倫

的引領下,民主的改革狂潮在古雅典盛行開來。

依照財產多寡,界定出四個公民等級

。財產越多的公民,等級越高、權力越大。除此以外,他還

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建立了公民大會、四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

諸多舉措,仿若一面面屹立不倒的雄偉豐碑,堅穩如磐石地矗立於雅典民主制度內,經階層日益銳化的暴風洗禮、受每歲光陰的巨浪鞭擊,最終引航了百年之後的

克里斯提尼改革

作為當時雅典首席執政官的克里斯提尼,敏銳嗅出了氏族部落的落後性。因此,他重新劃分了

十個地區部落

,防止貴族因為世家的血緣關係,而引發的“擁地自重”的情況。此外,他將議事會

增擴至五百人

。這五百人,由十個部落裡每一地區選出的五十個議員(30歲以上)構成。

除了議事會,在古雅典的每一個公民,都可以透過“陶片放逐”的形式,在陶片上刻寫上他們認為應該被放逐的人,來剷除一切可能憑強權奪得統治地位的僭主政治家。

隨年月愈深,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被削弱到谷底,公民之於民主的渴求,漸漸孵化到豐滿。

直至公元前5世紀,

伯里克利

進一步擴大了公民可參與政事的渠道。他取消了三十歲的年齡限制,將

官職開放給所有成年男子,並給他們發放工資

。並透過

抽籤

的方式,來填補職位空缺。

在公民大會上,每位官員的任期被分成十期。在每一期的開會席上,需要討論大小繁雜的事宜。從贊成或反對簽訂協議、宣戰等外交政策,到官員的上任和卸任等事,無不包含。事實上,

人們可以在公民大會上討論一切話題。

對現代民主制國家的公民而言,這無疑是非常令人吃驚的

直接決策

權力。

古雅典將權力賦予個人,每位公民都能充分履行民事責任。經過梭倫的奠基、克里斯提尼的完善,伯里克利改革,將雅典的民主政治徹底推向了煊赫無兩的頂峰。

二、理性精神 雋永流長

1、注重集體 追求德性

希臘文“Arete”一詞,譯為“德性”。古希臘人認為,德性是一些男性的品質,其最核心的要義是

勇氣、卓越和力量

人們對德性的嚮往,體現在《奧德賽》裡對奧德修斯的

英雄形象

塑造上。奧德修斯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具備了無數引人生羨的優秀品格。但光是擁有閃光點還不夠,重要的是如何運用這些品格,來得到周圍人的尊敬和仰慕。

這就引出了“集體”的概念。

在《西方文明:精神與制度的變遷》一書中講道:

“個人只有融匯於城邦,為城邦而獻身,才真正實現了其價值。”

在當時的古希臘社會中,集體是最關鍵的元素。

只有生存在社會中的人,才是真實的。沒有社會生活的個人,是得不到榮譽、名望和賞識的。

但在集體、家庭與個人的需求中間,衝突一刻不停。而古希臘人對此的立場,則無比明確:

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

在《荷馬史詩》中,擺在阿克琉斯的面前有兩條路,一是無名無望地活下去,二是獲得名望,戰死沙場。他選擇了後者。

亞里士多德亦曾寫道:

“一個生來遠離城邦、閒雲野鶴的人,也就不再是一個真正的人。”

而當蘇格拉底被指控諸多罪名後,沒有選擇逃亡外邦,而選擇尊重雅典城邦的審判,毅然飲鴆而死。

這種深植於魂的價值觀,不斷激起

“集體大於個人”

的社會意識。人們對榮耀與尊重的渴求,又延展出對公民地位和參政權力的嚮往,可謂深刻影響了古希臘百年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2、尊重個性 以人為本

“萬物有靈”

一說,被“希臘七賢”之首的泰勒斯提出,曾風靡於古希臘民間。

他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魂。無論一沙一石、一草一畫,皆會為彼此的磁場所吸引。而人作為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更應該用心體味自身的感覺。

在《伊利亞特》的開篇寫道:

“他的暴怒招致了這場兇險的災禍,給阿開亞人帶來了受之不盡的苦難,將許多豪傑強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

“暴怒”是一個表達強烈個人情感的詞彙,而全文恰恰歌頌了盛怒且狂暴的阿克琉斯。

由此可見,

希臘文化讚美的是擁有情緒的個人

,還有一些發生在他們生命中的事件。

正是由於這種“以人為本”的核心理性精神,才使雅典民主一次又一次地衝破既有束縛、擴大公民權力,最終造就古希臘如此卓越的民主政治建樹。

3、謳歌言語 推崇法律

普尼克斯山,是古雅典公民議會的聚集處。高亢的演講和激烈的雄辯,幾乎貫穿了每一次討論。

在這裡,沒有金錢與財富的浮世喧囂,沒有殖民與戰爭的流亡叛亂,

而唯有你我唇舌間的言語交鋒

於是

大批的演講家,如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人,湧現而出

。他們象徵著睿智與聰俊的縮影,以壯懷激昂的言辭,描繪出一幅幅啟人深省的智慧畫卷。

言語話術,為古雅典的全民民主添暉增色。法律,作為城邦民主中流砥柱的一環,亦扮演了卓絕千古的斐然角色。

在亞里士多德所著的《雅典政制》裡有相關記述:

“制訂法律,無貴無賤,一視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法律框設了具體條目,可獲得普遍的服從。其懲罰制度,亦限制了狡邪之念的萌生。

赫西奧德也傳達瞭如是的觀念:“要是一個人播下了罪惡,他將會收穫罪惡的果子;要是他自食其果,正義就是正直可靠的。”

因為陪審法庭的存在,令罪惡曝露於極光,令正義得以伸張。

在雅典的法庭上,沒有法官,只有陪審團。不論案件是公開還是私密,都由公民親自宣讀自己的辯詞,記錄並討論。最後以

少數服從多數

的無記名投票,得出審判結果。

言語和法律彼此輔佐,有效規避了受賄和偏袒的可能,成就古雅典民主蔚為大觀的公平之象。

三、總結

古希臘的城邦,是近現代西方民主發端的雛形與基石。

希臘城邦民主制的輝煌,使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感觸到無上的平和與喜樂。在物質無虞,政體穩健的大局下,公民們開始了理性地思考與求索。

於是靈思妙想盛放於科學、哲學、藝術及體育領域內,如同浩如煙海的皎潔星華,點綴在希臘璀璨的河圖中。

在各類思想的碰撞融合間,集體意識、以人為本、言語雄辯,法律至上等觀念,共同建構出古希臘城邦民主制所崇尚的理性精神。

參考文獻

1、《西方文明:精神與制度的變遷》

2、《雅典政制》

3、《荷馬史詩》

4、《勞作與時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