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和李紈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王夫人為何要與賈寶玉姐妹?

李紈就像是惜春作行樂圖時底下鋪的一張雪白的畫紙,蒼白而平淡,映襯出眾人的熱鬧,不引人注意也不可或缺。

王夫人給她的任務是“照管姊妹們”。李紈接受這一職責的同時,她也失去了鳳姐那般大權理家施展手段的舞臺和黛玉、香菱那樣陶冶詩才的閒情逸致。

這也造成了李紈在賈府的一個尷尬地位:既有少婦的威嚴與權力,又必須和姑娘們同行同止。李紈實際上成了一位已出閣的“姑娘”和一位虛有其名的“大奶奶”。

家庭教育喋喋不休的有關三從四德的規訓,使得李紈有著根深蒂固的做“女德”表率的思維。這種思維與其說是道德感的空前膨脹,不如說是失去個性後最省力有效的處世原則。

王夫人和李紈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王夫人為何要與賈寶玉姐妹?

李紈在逸興遄飛的大觀園詩會中,偏要盛讚薛寶釵的詩,理由是“有身份”,正是來源於她對道德模範的機械認同。李紈的個性與自我,早在其父“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訓誡中消磨殆盡。

縱使賈珠福壽綿延,李紈也不可能成為精幹耀眼的王熙鳳,倒是可能因為對兒子的控制慾成為她的婆婆——平庸又殘酷的王夫人。因此,李紈“槁木死灰”的生存狀態,更多的是家庭影響下自己主動選擇的。

“槁木死灰”的生活狀態,其實是對自我人生的一種放棄。李紈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房間裡竟沒有女子常用的脂粉,尤氏在她房中淨面後,還是丫鬟素雲捧出了自己的妝奩。女子對自我容貌的注重是與生俱來的,李紈卻要透過這種決絕的方式表明自己“貞潔”的態度。

李紈對自我外表的忽略也昭示著她平庸的審美趣味。從省親殿上作詩到大觀園詩會,李紈的詩才和她本人一樣寡淡無味。

王夫人和李紈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王夫人為何要與賈寶玉姐妹?

縱使她能欣賞黛玉、湘雲式的靈動風流,也總要推重標榜道德的蘅蕪君的端雅穩重。就是作燈謎,也要從《四書》中生髮,遠不及湘雲謅的“剁了尾巴的猴兒”那般幽默輕鬆。

在鳳姐病後,李紈暫出理事,也是一切按著舊規矩行,且“尚德不尚才”,頗似寶玉口中那種沽名釣譽、無能無才的“忠臣良將”。比之探春的威重令行、大興改革,實在怯弱黯淡。

這種消弭生命力的消極態度,瀰漫在李紈的生活中,使得在周圍的人都感到一股沉重的不快。像李紈房裡的小丫頭看到寶玉與眾鬟廝鬧,不無羨慕地嘆:“我們奶奶不頑,把兩個姨娘和琴姑娘也賓住了。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頭去了,更寂寞了。兩個姨娘今年過了,到明年冬天都去了,又更寂寞呢。”

王夫人和李紈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王夫人為何要與賈寶玉姐妹?

李紈“槁木死灰”般的狀態,也會在觸動她根本利益時出現死灰復燃的危急與暴烈。在護花的使命之下,她唯一“合法”的追求便是望子成龍。李紈終身維護著她和獨子現在和未來的生存權益。當被鳳姐不經意說出真病,她便露出利齒不遺餘力地還擊。

李紈本質上追求的與薛寶釵一樣,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於她自己而言,則是賈蘭的“爵祿高登”。然而,在末世之下,她主動放棄的青春的生命力,最終只會與她的功利理想一同殉葬,正如判詞嘲嘆的那般:“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

李紈可以作為我國古代一類女子的典型,她們早早受到封建的規訓,全然失去了享受生命的可能,終其一生盼望著子孫可以為家族爭光,自己能在賢臣良將的傳記或地方誌中留得幾釐米記載的“賢良淑德”的美名。

她們看似平淡從容,實則生命已然被扭曲變形。這是李紈們的不幸,也是時代的悲哀。

作者:辛奇,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