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二戰後短距起降技術在西方國家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各國都希望獲得一種效能可靠的此種戰機,英、美等技術大國先後展開了多項技術探索,囊括了多種短距/垂直起降技術,其成果猶如大名鼎鼎的鷂式戰鬥機,不過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另一種技術流派的諾德 500實驗機,這是法國在60年代開發出的一個系列實驗機。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諾德 500在技術上和美國的貝爾X-22A相似,主要用於驗證傾斜涵道風扇技術,這套技術有助於垂直/短距起降技術的發展。

第一臺樣機在1967年初完成,它的作用主要是進行機械測試和地面實驗,第二架可以升空的原型機在次年7月首飛,只不過相關飛行測試沒有全部完成,很多技術性能都還是紙面計算的資料。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飛機擁有一個輕型直升機一般的機體,單人座艙擁有大面積的擋風玻璃,飛行員可以獲得非常好的視野環境,在機體的後上方安裝有短翼,短翼兩端安裝可偏轉的涵道風扇,在機尾則安裝有略顯肥胖的水平尾翼的垂尾。

在機體和短機翼中間的連線帶設有發動機進氣口,後方連線兩臺317馬力的艾裡遜 T63渦輪軸發動機,並排發動機的動力透過互聯軸驅動短翼兩端的涵道螺旋槳。短翼的一部分和螺旋槳涵道固定在一起,它們在飛行員的操作下一起偏轉,涵道內是一副五槳葉螺旋槳。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涵道螺旋槳有兩種工作模式,在垂直狀態下它可以為飛機提供升力,在涵道的末端安裝有氣流偏轉小翼,飛行員可以控制它們偏轉一部分氣流,讓飛機可以慢速的飛行,因為其結構的特性,理論上做出如直升機那種原地轉向或者倒退飛行也不是難事,這種模式主要用於飛機的起降,當達到一定高度後則向後偏轉涵道產生向後的推力,此時飛機的飛行姿態控制由常規的尾翼等結構完成。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諾德 500有多個後續衍生型號的設想,民用版本有2個,一種是適當擴大機體的輕型飛機,它可以乘坐包括飛行員在內的5人,另一種是尺寸更大的諾德 501,它可以搭乘8名人員,或者運輸5噸貨物;還有一種重型飛機,它可以運輸40名乘客或者10噸貨物。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軍用版本的型號也有很多,計劃在原型機成熟後建造一架輕型偵察機,該機採用更強勁的發動機,可以達到380千米的最大飛行時速,還考慮以此發展出救護機。武裝版諾德 501是一種類似於武裝直升機的裝置,預計使用2100馬力的強勁發動機,讓最大飛行時速達到600千米,機頭下方安裝有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炮塔,這種飛機的主要任務是武裝偵察;攻擊機版本另一種很強大的機型,它擁有串聯的座艙,和武裝直升機一樣有一名專門的武器官,飛機除了機頭下的炮塔之外,在機體和短翼下有武器掛架,可以懸掛空空導彈、空地導彈等武器。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這些後續機型都沒有實現,畢竟連諾德 500原型機都沒有發展成熟,第二架原型機只進行了風洞測試、穩定性模擬等測試,甚至都沒有正兒八經的自主飛行過,該專案就在1971年終止了。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諾德 500實驗機在當時來說存在諸多問題,最大的困難就是飛控技術不達標,以同時期比較成熟的鷂式戰機來說,該機在當時代表了實用化垂直起降戰機的最高技術水平,服役期間尚且事故連連,法國的飛控技術相信也好不到哪兒去。

法國60年代開發的一款短距起降戰鬥機,可以在戰場上輕鬆打敗美國的

諾德 500實驗機長約6。6米,寬6。1米,高約3。1米,涵道外徑2。08米,內徑1。58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12500千克,預計最大飛行速度350千米每小時,巡航速度282千米每小時,機組成員1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