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叛亂後,張全義的勢力分為三部分,張全義為什麼會被劉備打敗?

在黃巢叛亂之前,有一個名叫龐勳的人率先發動了一場叛亂,大名鼎鼎的唐末軍閥諸葛爽就是在這場叛亂中起家的。

諸葛爽原為龐勳麾下小校,投降大唐帝國後成為一方大佬。黃巢叛亂之後,諸葛爽又投靠黃巢,成為河陽節度使。黃巢失敗之後,諸葛爽又反正,合法佔據了河陽地區。

黃巢之亂結束後不久,諸葛爽就死了,他的勢力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領銜人物叫張全義,他出身於底層公務員,在三十歲左右時跟隨黃巢作亂,不久之後就成了黃巢一系的吏部尚書,黃巢之亂結束時,張全義投靠了諸葛爽。

第二部分的領銜人物叫李罕之,他也是黃巢舊部,在黃巢殺回江北時投降了高駢,後來又依附於諸葛爽。

第三部分的領銜人物叫劉經,主要成分是諸葛爽嫡系,劉經之所以能夠取得這種地位,是因為他擁戴諸葛爽的兒子接班。

李罕之和張全義都是帶股加入諸葛爽一系的,所以諸葛爽死後,這兩個人都有資格爭奪諸葛一系的繼承權,他們與諸葛爽嫡系圍繞諸葛爽的繼承權開始角力。最後的結果就是諸葛爽嫡系被清理出局,張全義和李罕之瓜分了諸葛爽的勢力。

在合力瓜分諸葛爽的地盤後,張全義和李罕之的關係一度非常不錯。但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兄弟手足都有可能刀兵相見,張全義和李罕之後來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

罕之既與言患難交契,刻臂為盟,永同休慼,如張耳、陳餘之義也。

面對李罕之的咄咄逼人,張全義一退再退,然後突然一記回馬槍,直接把李罕之殺得一敗塗地。

罕之屢求谷帛,全義皆與之;而罕之徵求無厭,河南不能給,小不如所欲,輒械河南主吏至河陽杖之,河南將佐皆憤怒。全義曰:“李太尉所求,奈何不與!”竭力奉之,狀若畏之者,罕之益驕。全義潛發屯兵,夜,乘虛襲河陽,黎明,入三城,罕之逾垣步走,全義悉俘其家,遂兼領河陽節度使。

在這種背景下,李罕之就向李克用尋找援助,李克用認為這是深入中原的好機會,所以立刻派軍隊幫助李罕之。

張全義本來是可以把與李罕之淘汰出局的,但當李克用插手之後,張全義立刻面臨嚴重威脅。在這種背景下,張全義找到朱溫尋求幫助。朱溫也認為這是深入中原的好機會,所以立刻派軍隊幫助張全義。

在朱溫的幫助下,張全義最終戰勝了李罕之,從此以後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洛陽王生涯,並一直堅定地站在朱溫身後搖旗吶喊。

因為張全義也算是修成正果的人,所以在說到張全義與李罕之的矛盾時,自然都是李罕之的不對。

氪事實上,具體情況是什麼樣,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我們能確切知道的事,只是張全義和李罕之矛盾激化,最後張全義採取突然偷襲的手段,差點把李罕之淘汰出局。

由於張全義也算修成了正果,所以史書把他身上的殺氣、邪氣寫得若有若無。在許多人眼中,這樣一個在亂世稱雄近四十年的諸侯,恐怕就是《水滸傳》裡的宋江,表現在外的形象永遠是溫和、懦弱甚至有點迂腐。

當然了,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才會出現,張全義任由朱溫欺負,卻只能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的故事。

實際上,張全義的確非常像《水滸傳》裡的宋江,表現在外的形象永遠是溫和、懦弱甚至有點迂腐,但背地裡確實一個舉手不留情的狠角色。

要知道,張全義三十歲的時候就跟著黃巢造反了,這種人能是善茬嗎?他能在三十歲的時候,從底層公務員混成市師級大佬,並且在殘唐五代那種弱肉強食的環境中洛陽四十年。

如果這種人都算溫和、懦弱甚至有點迂腐,那麼請問,真正有雄心、有野心的牛人是不是都飛到天庭收拾玉皇大帝去了?

在黃巢之亂爆發時,張全義身居高位;在黃巢之亂結束後,張全義依然身居高位;在朱梁帝國,張全義位極人臣;在後唐帝國,張全義依然位極人臣。

張全義死後,張氏家族一直到石敬瑭時代都是舉足輕重的實力派。後來,張全義的兒子捲入叛亂之中,按說這是滅門大罪,但由於他是張全義的兒子,所以最終只追究到他的妻子,他本人安然無恙。

從賓走,乘馬渡河,溺死;獲其黨張延播、繼祚、婁繼英,送大梁,斬之,滅其族。史館修撰李濤上言,張全義有再造洛邑之功,乞免其族,乃止誅繼祚妻子。

張全義願意站在朱溫一邊,顯然是因為這樣做更安全,這時候誰要是再敢打張全義的主意,就等於和朱溫為敵。

朱溫之所以願意給張全義提供這種保障,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張全義站在朱溫一邊,朱溫的西部防線就相對安全,至少有人想從西線打朱溫,就必須經過張全義的地盤,張全義會替朱溫抵擋一陣,就算抵擋不住,也會給朱溫提供一定的準備時間。

二、張全義統治的地區經濟發達,張全義站在朱溫一邊,就意味著朱溫獲得了一個穩定可靠的後勤基地。

事實上,就是因為張全義站在朱溫一邊,朱溫才可以放手與秦宗權開戰。

朱全忠既得洛、孟,無西顧之憂,乃大發兵擊秦宗權。

這種互惠關係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想要維持可就比較複雜了,因為這牽涉一個問題,那就是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到底應該維持在一個怎樣的狀態呢?

如果雙方都只強調權利而模糊義務,這種脆弱的同盟關係就隨時可能瓦解。

說得具體點,如果張全義只考慮朱溫給他提供軍事上的保障,卻不願意給朱溫提供足夠的經濟、政治和戰略支援,他們的關係肯定無法長久維持。

當然了,如果朱溫一門心思地想讓張全義給自己提供更多的經濟、政治和戰略支援,最後讓張全義感覺,這種付出遠遠超過了自己從朱溫那裡得到的戰略保證,他們的關係肯定也無法長久維持。

總的來說,雙方的關係是互利互惠的。只有雙方對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認識達成某種協議或默契,這種關係才能長久維持,否則什麼朋友不朋友兄弟,隨時都可能翻臉成仇。

張全義可以一直堅定地站在朱溫一邊,顯然是因為朱溫與張全義都清楚對方的底線在哪,所以誰也不會亂踩線。

在這種背景下,雙方關係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許多時候,這種洞察對方底線的能力,是一個人情商高低的重要表現。

一個人的情商低,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他會誇大自己的權利,這種人很難合作,因為他習慣性地“拉大旗作虎皮”,總會想方設法地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他會誇大自己的義務,這種人很好說話,但他往往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以至於傳遞錯誤的訊息給對方,導致雙方態勢失衡。

情商正常或較高的人,他們都是那種能正確判斷彼此權利和義務關係的人,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他們會爭取和承擔;不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他們會放棄和拒絕。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與人建立更穩定長久的合作關係。

總的來說,李克用和朱溫爭奪河南西部地區,以李克用的失敗告終,因為他扶植的李罕之被張全義打敗了。

但是在這段時間稍後不久,李克用在河北地區也取得一個重大的勝利,那就是他支援的劉仁恭取得了幽州的控制權。

如果劉仁恭在取得幽州控制權後,也全心全意和李克用合作,就如張全義佔據洛陽後全心全意和朱溫合作那樣,那麼李克用在這次勝利後,取得的政治利益之大,可以說是難以估算了。因為李克用、劉仁恭這種關係能長久維持,李克用恐怕隨時都可能統一北方。

問題是,幽州不是洛陽,劉仁恭也不是張全義,所以李克用幫助劉仁恭奪回在幽州後,劉仁恭很快就背叛了李克用,從此以後,李克用被劉仁恭玩得又氣又恨,到死都無法忘記這些事。

更氣人的事還在於,劉仁恭一邊隨意玩弄李克用,等自己出事之後,還會恬著臉來找李克用幫忙,關鍵是李克用還真得幫他。

從表面上看,李克用實在是一個任人欺騙、欺負的二傻子。問題是,如果李克用在關鍵時候不幫劉仁恭,劉仁恭隨時可能被朱溫兼併,到那個時候,李克用的末日恐怕也就快到了。

所以,李克用讓劉仁恭玩了又玩,氣得要死要活,但是劉仁恭有難時,他還得過去幫忙,這叫什麼事呢?

其實,從李克用與劉仁恭合作的故事中,我們大約可以看出,在那種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敵人的時代裡,一個大佬想擁有一個可靠的盟友,那是多麼困難的事。

一再受到李克用幫助的李罕之,最後也背叛他而去,直接把李克用的東南門戶賣給了朱溫。

表面上看,這是因為李克用遇到的合作伙伴全都不靠譜,可是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他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一直沒有達成默契,李克用認為對他們非常夠意思,而李罕之也好、劉仁恭也罷,都認為李克用一再越線亂踩。

只要我們知道,軍閥之間這種微妙之極的合作與競爭關係就能明白,所謂的朱溫敢隨便揉捏張全義,那只是民間故事的想象。

因為在朱溫與張全義的合作過程中,不要說朱溫犯這種離奇的錯誤了,就是在許多細節上,朱溫如果敢踩張全義的底線,也有可能會吃不消的。

一旦張全義宣佈倒向李克用,朱溫的西大門就相當於不設防了。

頂部